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使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从此名扬天下,自唐宋以来,被历代文人墨客称颂为江南的诗山。深厚的历史沉淀,使敬亭山始终笼罩在浓浓的文化氛围里,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宣城人,从此在这块热土上先后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巨匠、文人雅士,使宣城变得更加美丽而有灵气。坐落在这诗山脚下的宣城市档案馆,保存有近6万卷档案史料,就是这历史变化的汇集。为保护好这些档案史料,近2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档案馆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档案馆存在的问题,并拨专款加强市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分管领…  相似文献   

2.
情境,指的是与某人的主观世界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特定环境。古人谈及创作诗文的妙诀之一就是做到“情景合一”,即主观感情与某一情境二者天衣无缝的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也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正是由于这些诗人在诗作中达到了“情景合一”,才使后世读者将其奉为传世佳作。主持人虽然不是直接用笔写文章,但其工作却是写着一篇又一篇“大文章”,不仅用头脑,而且用代表感情的语音、语气,还要辅之以必要的随机处置手段,目的也是要达到“情景合一”。创造和谐,要想让听众逐步认同,主持…  相似文献   

3.
李兴容 《大观周刊》2011,(51):180-180
本文主要从内容、意境及诗歌的语言文字等方面来分析李白的五绝诗歌《独坐敬亭山》,并且运用散文的描写手法勾出了李白在写作此诗时的一种精神境界.最后简单的阐释了我国古代文人在写作方面所共有的一种无意识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冉 《大观周刊》2011,(24):40-40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富的人文魅力,它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教学小说、戏剧,是对灵魂、命运的探讨与诠释。人文熏陶所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是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新大纲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倡导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学构设出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梭罗曾用三把椅子的用途来描述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生活:"我的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用三把。"一百多年以后,无论你在哪儿隐居,想和多少人交往,你的客厅里都不用摆那么多的椅子了,互联网为你搭好了一个巨大的会客广场。所以当你随便说点什么,立刻有人喊着"沙发"、"板凳"、  相似文献   

6.
近来,"补妆门"、"哈欠门"、"口误门"等一系列大错小错接连出现在央视直播节目中,给央视挑刺儿几乎已经成了眼尖的网友们百做不厌的乐事.前不久,又有网友贴出-段6月50日央视一套晚间25:54播出的<奥运进行时>节目的视频,其中竟然出现了女主播照镜子梳头发的画面,而且短时间内闪现两次.  相似文献   

7.
"由制度化或组织化方式构成的新闻就是制度新闻、组织新闻,即职业新闻。"显然非职业新闻的概念非此即彼。如今,职业新闻与非职业新闻已经悄然融合在一起,包围着我们的信息世界。本文旨在厘清这两大日益淡化的概念,重申新闻专业精神,恰如其分地引入"群众办报"的观点,激发起对未来新闻蓝图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宋人任渊撰有<山谷诗集注>,初稿成于政和元年,定稿刊行于绍兴二十五年.书中任渊所作黄庭坚年谱,创造性地将诗歌编年与年谱融合在一起.任渊又对黄诗的创作背景及今典采用了内证与外证两种考证方式,从而利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黄诗.任渊还对黄诗的用事之法作了详尽的阐释,包括典故的袭用生新两方面,并进一步揭示了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以故为新"、"点铁成金"、"以俗为雅"、"破弃声律"、"诗不厌改"等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向来由于"冷、硬"而不受读者欢迎,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如何让经济新闻活起来、热起来,让读者不再冷眼相看,是时下经济新闻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经济新闻应凸显"民生视角",贴近百姓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喜闻乐见,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一时间民生经济纷纷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0.
艺术简介     
《新闻世界》2007,(12):69
祝平,号江南竹子.安徽宣城人.职业画家。专科学历。师承中央美院高冠华教授.后又得被誉为“江南一枝竹”的黄葉村先生亲点.现为宣城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宣城文房四宝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敬亭山画院院长.  相似文献   

11.
李达 《新闻爱好者》2011,(22):150-151
本文选取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马烽的《结婚现场会》两篇小说为解读文本,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理论支点,分析两位同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的两篇作品在选材、叙事和主题等方面所表现的异同,从而揭示作家在文艺观念和理论主张上的重大区别,并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这是冯梦龙对《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命名解释,同时也体现了冯梦龙注重真挚感情、强调文学适俗性和教化功用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灾害报道,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我国采取了特别谨慎的态度.纵观新中国50多年来的灾害报道,是遵循着一条特殊的发展轨道的.其观念和形式,在这期间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灾害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教化层面的意义,后阶段转向以"事"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信息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新闻与成才编辑部刊头题字张文科瘦尽灯花又一宵(散文)刘文智都是因了这月光,因了这种旷达的深厚的静,独坐灯前,写几行品之不乏、嚼之不厌的文字,这夜就出奇地短了。秋天开始的时候,夜里有种难得的沁凉,我在窗前很随意地坐着,感觉微风不时地透窗进来,蹑手蹑脚的,像有只温情的手拂动着印满翠竹和山峦的窗帘。一盏灯,一支笔,一张洁白的纸铺展在桌面。这是一种极致的美,只有这个时候,灵感和思绪才肯从大脑深处走出来,我凝望着他们、和他们说话,交换彼此的感受,然后用笔坚实地刻下这心灵深处的对话和造思。多少年来,我钟倩于…  相似文献   

15.
北大教授潘维在2008年1月28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提出:在核武器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主要竞争手段不再是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力,而是政治观念体系。而当下中国思想战线的两大任务:第一,要解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将一个药方应付百病的荒唐揭穿;第二,要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中华的生存方式,给出关于"中国道路"或者"中国模式"的让知识界信服的阐述和理论解释。这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未来生存的重要问题。此论一出,引发纷纷议论。汪卫华认为:要接续民主与科学的五四传统,就应当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民主,而非以宗教的虔诚供奉民主。不能不假思索地以西方的是非为是非,从旧的苏东教条一边倒向新的欧美教条。中国的知识精英应该提升自己的底气与自信,为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与生存方式给出实事求是的解释.提供新的政治观念与意识形态模式。而中国的政治观念只有成功解释现实、吸引群众、凝聚民心,才具有活力,才能成为社会动员的观念基础。任剑涛指出:鼓吹中国开辟出一条完全不同于现代文明的崭新发展道路的说辞,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思想的妄想狂病灶。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政治处境,促成了我们的弱者政治思维。实现国家竞争优势、保持固家强大的理性要求,促使我们必须以政治理性主导民族情感和国家行为,而不能任由意识形态偏好、国家主观意志和民族情感肆意支配整个国家的利益选择和行为模式。肖雪慧则从历史、现实和逻辑的层面,层层剥笋地分析了潘维文章错谬之处。指出:中国不能自外于世界民主大潮;民主很实在,不是浸透着党派精神的意识形态和"空洞的概念";民主、专制不以东方、西方为分野。并质疑:"潘维要我们拿什么去竞争"。思想界对潘文所提问题的赞同或驳诘,深刻反映出转型时期中国的思想分野。好在真理愈辩愈明。这一组文章,正好呈现了本刊价值中立、为学界思想争鸣提供平台的一贯立场。胡粲然  相似文献   

16.
得益于广东省社会组织登记改革举措,不少像"萤火虫"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在经历长时间的"黑户"存在后获得正式身份,从而能够光明正大地发光王雪明独坐一旁,等待着《中国新闻周刊》另一场采访的结束。过去12年中,王雪明已经习惯了这种等待,还有等待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费加罗报》和《纽约时报》对"莫言获奖"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取框架分析的思路,在对三家媒体的报道文本进行引用统计与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建构出其各自的报道框架,即中国的互文式引用与隐含性政治寓意、法国的婉曲式引用与委婉性政治寓意、美国的直陈式引用与直接性政治寓意。通过报道框架的建构,发现三家媒体的报道中均呈现一定的思想倾向性。据此,本文以"中西对比"和"法美对比"为路径,对中法美三国的新闻、政治与文化等三种观念进行分析,进而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新闻报道观念的形成均与其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政治传播研究对娱乐要素或娱乐因子的关注极少,很大的原因在于,政治被理所当然认为是"严肃的"、"理性的",而娱乐和游戏被认为是"消遣的"、"感性的"。从媒介的角度出发,《哈利波特与千禧一代》引导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媒介中的娱乐要素如何转化为政治要素;媒介、政治、娱乐三者如何互动;以及媒介如何塑造"一代人"的政治观念,媒介在代际差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反谈“文不厌改”阎玉才人们常说:文不厌改。意思是文章越改越精,越改越好。依我之见,对此也不应一概而论,也要作具体分析,太绝对化了,就有违于辩证法。我们知道,文章初稿写成后,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需要大改,往往牵扯到主题的变动,结构的调整或材料的改换...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图书馆观念与近代社会教育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红 《图书馆》2007,(5):40-42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其图书馆观念在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性和开创性。梁启超的图书馆观念可归结为"育才"和"普知"两个方面,这种观念与当时因国家现状而兴起的社会教育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