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1前言 运用高原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己被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在国内外多种运动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高住低练法、高住高练法、低住高练法、高一低交替训练法、高平原交替训练法、间歇性低氧法等作为传统高原训练的补充手段和方法被提出和研究应用。间歇性低氧法(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是一种较新的模拟高原的训练方法,它是每天将运动员人为的暴露于低氧混合气或低氧舱一段时间,以造成机体各组织适度缺氧,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训练学效应。当运动员在高原(中等海拔高度)训练,通过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员神经、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刺激,可以达到促进肌体从事运动的机能得到提高的目的。主要表现在运动员机体对氧的吸收、运送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运动员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另外,高原低氧环境的刺激可促使运动员体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加,从而使氧的运送能力得到提高。由上述生理学的改变可得出:耐力性运动项目进行高原训练,可以达到改善运动员机能状态、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低氧训练情况 低氧训练是在传统高原训练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制造低氧环境或吸入低氧气体,模拟高原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体能或进行低氧适应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作为整个训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应用于平时和赛前训练。目前,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是利用高原环境的低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提高耐力性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是耐力性项目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训练方式。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走国家队运动员备战2016年锦标赛前亚高原训练期间的训练负荷安排进行探索,结合晨脉、血红蛋白、血乳酸、尿蛋白、血尿素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监控,来分析身体机能指标及其特征,明确其代谢属性,发现影响其运动成绩的敏感生理指标,摸索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最佳比赛时间,旨在探索优秀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和下高原后的赛前训练的普遍规律,进一步为优秀竞走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机能监控和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从各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整个备战期运动员身体机能处于较好状态,说明此次备战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赛艇也象其它运动项目一样,十分注意从儿童、青少年中选材。目前,世界各国为了取得成绩。在选拔运动员上下了很大功夫,赛艇运动的选材年龄要比其它运动项目大一些,一般从13、14岁开始训练比较合适,这个年龄通过各种练习后可以适应赛艇训练。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间歇性低氧训练实为平原条件下的模拟高原训练。近年来,颇受国外体育界的关注。笔者从训练方式、运动训练负荷、低氧性缺氧负荷、适应性的持续能力及训练计划安排诸方面对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特点及其对提高抗缺氧能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该训练方法在我国的研究、应用作一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时机体在低氧的刺激下,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反应以应对低氧刺激,这些适应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综述了高原训练对机体呼吸功能、心脏、骨骼肌、血液和激素与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今,赛艇项目广受运动爱好者的喜爱,赛艇项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提升运动员技术水平。所谓赛艇项目,指的是水上体育项目的一种。此项运动对运动员耐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想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运动员应结合自身情况掌握有氧训练技巧,继而提升内脏器官机能。本文在项目简介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赛艇项目有氧训练意义,最后重点探究赛艇项目有氧训练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继而提升赛艇项目有氧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炳宏  王道  陈坚  周志勇  方小华 《体育科学》2005,25(11):33-39,42
旨在探讨LoHi和HiHiLo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机制,把13名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即LoHi组(7人)和HiHiLo组(6人),LoHi组每周进行3次低氧训练,每次1.5~2h;HiHiLo组每周进行3次低氧训练,每次1.5~2h,6天低氧睡眠,每次10~12h;低氧训练和睡眠时氧分压为15.4%(海拔高度2500m),大气压为常压。分别于训练前5~7d和训练后10~14d进行气体代谢、无氧代谢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5周LoHi和HiHiLo训练有效提高了女子赛艇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并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水平;两种训练模式未对运动员磷酸原代谢能力和爆发力、速度力量等产生不利影响;同时,HiHiLo组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对运动能力的改善程度均高于LoHi组;此外,LoHi和HiHiLo在提高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的效果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名平原受试者进行为期3周递增性低氧训练,测试其低氧训练前后模拟海拔4 800m(PO2为10.4%~10.8%)时血清抗利尿激素(AVP)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并结合AMS评分、心率和血压,探讨递增性低氧训练对模拟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效果。方法:阶段1:受试者于模拟海拔4 800m低氧环境中急性暴露6 h,以60rpm、80 W的定量负荷仰卧蹬车20 min,LLS量表评价AMS,测试低氧暴露过程中的HR和BP,低氧结束时的血清AVP和ALD;阶段2:进行3周递增性低氧训练后,再重复阶段1的测试。结果:低训后模拟海拔4 800m低氧环境下,AMS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由9人降到2人;运动时的心率明显低于低训前;急性低氧暴露6h,血清AVP和ALD均较常氧值显著下降;低训3周后再次低氧暴露,血清AVP和ALD与常氧值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递增性低氧训练有助于增强机体对低氧的习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国际上和中国赛艇队对功率评价与赛艇水陆训练强度控制问题的有关研究,对于如何把赛艇陆上测试的功与功率与水上的运动强度统一起来,如何运用功和功率在水陆训练整体评价运动员体能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建立起赛艇水陆训练强度测评统一、完整的国家标准和体系进行了探讨。通过水上测试与陆上测功仪的功率数据的合理对应,能准确发现各种技能的细节问题,结合生化指标测试,就可能迅速建立起赛艇水陆训练强度测评统一、完整、先进的国家标准和体系,对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能项目的全面突破和“119工程”的完成有实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赛艇运动项目特点,对赛艇运动训练方法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提高赛艇运动成绩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孟志军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10,31(4):75-78,93
高原和低氧训练已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训练目的主要是提高氧运输和摄取能力。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训练中变化的报道较多,但在高原训练时间长短以及高原和低氧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异同等方面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专家进行访谈,对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促红细胞生成素研完进展加以综述,以便对高原和低氧训练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规律有更加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浅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即为:赛艇运动员在完成划浆技术动作过程中,神经肌肉克服内外阻力的活动能力,由此可知,专项力量训练对赛艇运动的重要性.它是影响赛艇运动成绩的基本因素.所以,专项力量的训练,受到国内外教练的普遍重视.虽然他们的训练方法各有不同,但其训练原理是一致的.即发展肌肉克服外界对船的阻力而产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2006年1月到北京奥运会,为备战比赛,周春秀共进行了6次高原训练。其高原训练结构由3部分组成:平原训练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3个阶段相互支撑,互相依托,整个训练环环相扣。6次高原训练结构清晰,总体效果显著。6次都是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全面探索高原训练方法平原化手段,基本形成了适合周春秀个体特征的高原训练方法组合和综合性的高原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原适应和高原训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关于高原训练和高原适应的有关文献,认为高原训练并不象人们期望的那样,总能给运动成绩的提高带来好处,操作不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sought to establish perceptions of elite endurance athletes on the role and worth of altitude training. Elite British endurance runners were surveyed to identify the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methods utilised, along with reasons for use, and any situational, cultural and behaviou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Prior to the 2012 Olympics Games, 39 athletes and 20 support staff (coaches/practitioners) completed an internet-based survey to establish differences between current practices and the accepted “best-practice”. Almost all of the athletes (98%) and support staff (95%) surveyed had utilised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or had advised it to athletes. 75% of athletes believed altitude and hypoxia to b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their training regime, with 50% of support staff believing the same. Athletes and support staff were in agreement of the methods of altitude training utilised (i.e. 'hypoxic dose’ and strategy), with camps lasting 3–4 weeks at 1,500–2,500 m being the most popular. Athletes and support staff are utilising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methods in a manner agreeing with research-based suggestions. The survey identified a number of specific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which could provide scope to optimise future altitude training methods for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these elite group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压低氧(13.6%氧含量)运动对大鼠心肌核转录因子NF-κB、Cyt c和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影响,为运动与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和高原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分别测大鼠心肌NF-κB、Cyt c和Beclin1的含量。结果:通过运动训练、低氧适应或者是低氧运动适应,都能使NF-κB和Beclin1不同程度升高,其中以HC和HiLo较为显著,Cyt c变化不明显,提示运动训练、低氧适应或者低氧运动适应都能诱导自噬的发生。结论: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在低氧训练中产生的低氧适应机制可能是低氧刺激后细胞内产生ROS,ROS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使得Beclinl与NF-κB活性增高;通过长期的运动与低氧适应,可能ROS降低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使Beclinl和NF-κB产生了适应性变化,Cyt c从线粒体释放较少,提示细胞凋亡率减少,从而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当今国际主要的模拟高原训练的技术方法和训练方法中间歇训练法、高住低练法、低住高练法、高住高练低练法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指出模拟高原训练法是能够避免高原训练弊端,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激发机体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