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10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于2010年12月9日-10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研讨.围绕"新媒体·新生活·新世界"的主题,除主题演讲外,会议分设"媒介融合与社会发展研究"、"新媒体与政治传播研究"、"移动新媒体研究"、"新媒体与公民社会研究"、"网络新媒体业务实践研究"、"新媒体产业研究"、"微博客传播现状与趋势研究"、"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文化研究"9个专场.本次年会的亮点之一是首次使用微博直播"上墙",实现了新媒体研究与新媒体传播的统一,体现出鲜明的新媒体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2.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3.
2013年6月8日,"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国家外国专家局支持、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来自政府、商业界、学术界和传媒界的诸多中外专家共同就"国际传播环境下中国文化价值应用"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与有效路径"的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方 《传媒》2014,(20)
正本刊讯(记者高方)10月27日,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传播学大会以"传播与变革:新媒体,现代化"为主题,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全国新闻传播研究机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以及媒体单位的近200人参加了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出席大会并致辞。李东东在题为《学界业界携手共进在变革时  相似文献   

5.
2012年8月22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写作》、《首都传媒研究》杂志编辑部、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主办的"伦敦奥运会媒介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这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国内举办的第一个体育新闻传播领域高端、权威、专业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首次发布《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媒体报道研究报告》,并推出一批最新奥运媒介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播·中国·世界",来自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杭州等地的70多位新闻传播学子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8日-9日,首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协办。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港、澳、台等两岸三地的学者会聚复旦,围绕"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媒介素养与公众参与""媒介素养教材编撰及教学成效评估"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终于正式推出了!这是创建人物传播学道路上的又一个阶段性成果,第一批"人物传播家"从此闪烁在中华大地。"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由中国人物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新闻人网  相似文献   

9.
杜骏飞  文妤 《现代传播》2007,(2):136-137
2006年12月15日至17日,2006年度"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2006 CHINACMC Annul Convention)在香港浸会大学吴多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与香港浸会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浅析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由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理论引发的在对非传播的方式方法的思考,以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对非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必要性为基础,以国际台豪萨语广播为例,结合当前的传播工作,在了解自身优点优势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积极制定对策,用科学并适合的方法来传播中国好声音。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2月17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开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首个以"政治传播"为关键词的科研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单位联合申报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莅会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出席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出席会议,文科科研处处长胡智锋教授主持了会议.会上,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作了有关课题研究的主题汇报,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政治学界、传播学界专家与《求是》、《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业界代表对该课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课题研究的诸多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从研究框架、政治话语生成与传播、政治传播中的文化自主与认同、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实践效用四个方面对开题会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迎接奥运挑战——第三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娜  陈国强 《新闻记者》2007,(10):30-31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主办、首都体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2007年7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因此主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体育传播研究者、实践者,就奥运报道的观念准备与报道策划、奥运传播效果研究、奥运会的电视报道,以及中国体育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多方面问题,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上午,由美国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主办的国际传播理论讨论会在夏威夷开幕.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南朝鲜和美国的三十五名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传播研究所所长杰克·拉埃尔博士致了简短的欢迎词以后,美国传播研究权威宣伟伯博士即登上讲坛,开始宣读他的论文.这位年逾古稀的学者向与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传播理论到哪里去了?会议为期七天,共宣读了三十六篇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传播"这种社会或自然现象进行了理论阐述.在这儿,首先有必要对"理论"一词作些说明,会上对这个词的定义有所争论.宣伟伯的观点是,所谓理论,就是对现象的最好解释.其他人,有的说,理论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有的说,理论可以是一种假设,不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有人认为,理论,换言之,  相似文献   

15.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这个时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媒体或学者口中的"对外传播",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此概念进行探讨和辨析。一、研究者眼中的"对外传播"概念段连成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他在1988年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对外传播学"这一名词,他认为,"对外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以外国人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学分支"。曾任中国重要外宣媒体《今日中国》副总编辑的沈苏儒在1999年出版了《对外传播学概要》,他认为,"对外传播是跨国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传播,是针对外国人  相似文献   

16.
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路径的研究,并在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视阈,在分析当代中国价值观传播基本内涵与必然性的基础上,指明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现实挑战,并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媒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荆学民 《今传媒》2015,(3):147-148
这套被命名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丛书,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批准文号:11&ZD075)的研究成果。丛书的著作者,基本上是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成员。对我们政治传播研究团队来说,2011年是一个与我们很有"机缘"的年份。因为,自2008年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政治传播研究所并在硕士、博士层面设置政治传播招生方向而开始铺开的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到了2011  相似文献   

18.
《国际新闻界》2012,(1):105
2011年12月28日,刘海龙副教授参加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传播革命与中国传播学:超越功能主义学术对话"的中国传播学高层论坛。作为受邀的两位青年传播学者之一,刘海龙在会上做"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功能主义"的发言。  相似文献   

19.
2009年5月9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首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学术研究、学术发表与学术评价之间的沟通平台.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包括南京大学的相关学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家,以及来自<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学刊>、<当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代表.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和能力建设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这一理论和实践需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28日举办“2014中国传播论坛: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创新与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汇集了学界、业界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他们围绕会议主题,从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文宣读和交流.与此同时,会议期间发布了全球范围内首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情况的专业权威报告——《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国际传播蓝皮书).该书由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出版,汇聚了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心力共同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