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知传播学将"认知"与"传播"两大学科进行融合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智媒时代的电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电视认知传播研究呈现出显著的融合特征:在理论层面,借鉴认知科学相关理论成果并进行知识内化与创新,聚焦于智媒时代电视传受主体认知机制与规律的探索以及电视媒体智能化转型及其生态演变的研究;在方法层面,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电视认知传播的研究中,与传统电视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探索自身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认知传播学以“认知”作为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工具,是近年来传播学科进行内部自我反思所诞生的重要议题.由于认知科学多样化理论脉络之影响,不同传播研究者在引介过程中依据其各自偏向,呈现出结构交叠的知识背景.从认知传播学目前的对话进展来看,主要已形成本土化、交叉化、细分化、实验室以及科学化五大进入路径.考量认知传播学未来建设,需要厘清如何继承与拓展传播学在认知研究方面的前期优势,并通过为其他学科提供呼应支持,提升在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被容纳程度;同时,也应当重新检视认知科学为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带来的挑战.除此之外,认知传播的平台建设与科技层面实践亦是后续不容忽视的基础面向.  相似文献   

3.
认知传播学融合了传播学的社会实践经验优势以及认知科学的工具体系支撑,从两个学科的耦合之处探究人们的内在心智活动以及外在行为效应。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近10年认知科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从传播渠道的媒介介质差异、传播对象的人格、内隐认知以及性别差异、不同形式内容的叙事效果、不同类型的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建构这四个方面阐述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厘清认知科学与传播学融合发展脉络与技术逻辑。目前认知传播学虽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却在日益丰富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维度,彰显出强大的创新力与影响力。在未来,认知传播学还需要继续汲取交叉学科中有价值的范式与工具来建构新的理论图景,于细微处感知人类行为的潜在规律,对社会现象与研究问题进行全面审议。  相似文献   

4.
《编辑之友》2016,(6):5-9
认知传播学,作为以系统论为支撑,以“认识”与“传播”两大学科为研究基础本体,并将两大学科进行融合,形成的分析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人脑、心智、接受等工作机制规律的系统理论与学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建构.文章在阐明认知传播学内在宏观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认知传播学必须成为具有中国学理内涵、融合西方理论、立足中国国情的新兴学科.而作为一门高程度融合、又极具前沿特征的全新学科,认知传播学必须尽快谋求建构一种总体性制度,完善学科建构,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2014年4月"全国首届认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暨认知传播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成功召开,开启了建构认知传播学新学科的新纪元,使认知传播学成为新兴的融合学科受到广泛关注。认知科学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带头学科之一,融合传播学科,探索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视野,同时运用到教育领域被深  相似文献   

6.
论认知传播学科的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传播学建立在认知与传播两大独立的学科体系之上,借助传统研究丰硕的理论成果,结合加速迭代的时代变革潮流,实现了一种交叉与融合的自觉。一方面,对于该学科形成的历史梳理能够为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深化认知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借助传统学科的交叉内质为认知传播学的研究进路提供工具支撑将有利于认知传播学未来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认知传播"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本文从研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入手,认真地分析了现有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以及我国传媒文化本体、整体文化产业等学科理论和实体解决不了的"例外",探索和设计了"认知传播"的研究范式,提出了科学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特别强调"认知是对认识的提升,是对文化核心元素的打造,是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厘清学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传播学学科的三种因素--知识,体制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分析传播学研究应落在实用传播研究,普遍传播研究和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传播学学科应转向背负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任务,成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9.
符号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方法论,因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在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形象建构中,从认知的视角对传播本体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形象表意的建构以及形式符号的表现。符号的本质就是表意,而意义的理解与传播更需要主体认知的主动介入。本文从考察认知科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机制入手,从符号的功能和用途出发,以艺术符号与实用符号为例,探讨不同形态符号的认知传播模式与机制,同时也注意到语境对认知建构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2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泛媒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传播学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和传播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旨在拓展传播学研究方法视野,提升传播学科研究的整体力量,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1.
王寅 《编辑之友》2016,(7):70-73
20世纪的社科研究主要经历了两大对立思潮“科学主义vs人本主义”,美国乃至全球的传播学也存在这两大对立阵营“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这一对立也与雷柯夫和约翰逊所区分的“第一代认知科学vs第二代认知科学”相对应,从而学界出现了对“认知”的两种不同解读.我们在整合这两大学派(或两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认观”,且以其为基本原则来建构“认知传播学”.人类的思维、语言、传播之中既有“体”,也有“认”,前者提供“经验事实、数据分析”,后者体现“理论思辨、价值判断”.这两者也对应于政论文中两大要素“论点、论据”:理论思辨(认)产生论点;数据实证(体)提供论据.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为认知传播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道,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可靠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玉伟 《图书馆杂志》2011,(11):9-13,32
用来源于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用户信息行为(UIB)进行阐释,分上下两篇,上篇:基于批判现实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探讨UIB的哲学基础;用知识异常状态、意义建构、认知负荷理论来探讨UIB的认知科学基础;用自我效能感、次序效应和从众心理理论来探讨UIB的心理学基础;用最小省力法则和布鲁克斯知识方程来探讨UIB的图情学基础;下篇:用社会网络、小世界和信息贫困理论来探讨UIB的社会学基础;用利用与满足、游戏娱乐、沉默的螺旋理论来探讨UIB的传播学基础;用风险回报理论来阐述UIB研究的经济学基础;用信息觅食理论来阐述UIB的生态学基础。最后得出结论:UIB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图情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并融合在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内与这些学科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来源于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用户信息行为(UIB)进行阐释,分上下两篇,上篇:基于批判现实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探讨UIB的哲学基础;用知识异常状态、意义建构、认知负荷理论探讨UIB的认知科学基础;用自我效能感、次序效应和从众心理理论探讨UIB的心理学基础;用最小省力法则和布鲁克斯知识方程探讨UIB的图情学基础;下篇:用社会网络、小世界和信息贫困理论探讨UIB的社会学基础;用利用与满足、游戏娱乐、沉默的螺旋理论探讨UIB的传播学基础;用风险回报理论阐述UIB研究的经济学基础;用信息觅食理论阐述UIB的生态学基础。最后得出结论:UIB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图情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并融合在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内与这些学科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红霞  费郁红 《编辑学报》2007,19(6):410-412
作为科技期刊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科技期刊传播学研究是21世纪科技期刊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以科技期刊传播学原理、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研究等6个研究层面构成的科技期刊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15.
张永年 《今传媒》2013,(1):125-126
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在于:从两个学科研究范围比,新闻只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更确切的说属于大众传播。传播学的范围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等;新闻学研究的是新闻本体,而传播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新闻学的研究要远远早于传播学;从研究对象来看,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传播活动。新闻学研究的则是这些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从研究方法看,传播学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变量分析,实验分析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和分析模式。新闻学则更注重的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更多地是通过直观的考察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学术前沿回到学理基础——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强,中外跨文化交流呈现出愈加繁盛的景象,推动着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思考走向深入。就传播学重要分支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来说,学术的前沿从目前来看似乎体现为相对学理化的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本文从"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作了初步的梳理、概括和思考。提出,跨文化传播学是以内涵文化和传播双焦点的文化他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领域的思想成果,研究文化在人、组织、机构、国家等层面的传播过程和规律,同时研究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性和调解性作用,进行新的文化主体的生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生产,探讨如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合作、共存、共荣的可能与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并期待以此为起点,逐步建构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利用其他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身。人种学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到了传播学中,并在积极构建传播学的又一分支——传播人种学。这一新的分支更多是将某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旨在阐述以传播人种学的视角进入作为传播内容的群体形象中,从而呈现给公众全面、整体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学科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和认知传播学的基本特点,在分析认知传播学形成的学理背景、经济社会背景和传媒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创建认知传播学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认知传播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对象以及认知传播学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从理论的角度解读了认知文化的科学内涵、影响力以及认知传播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认知传播学是传播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其客观主义经典范式进行反思和嬗变的产物,它受惠于两代认知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刻影响.作为国家教育政策指向的新文科建设为认知传播学的深化创新提供了方针指引和提质动能.认知传播学指出入的身体体验是认识世界的前提条件,并凸显心智主体性认知加工的特色,强调主体间性在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第...  相似文献   

20.
李彬 《军事记者》2002,(1):52-53,55
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是一门探讨传播规律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成为显学。事实上,发达国家在传播事业包括新闻传播上的发达,也与其传播学的兴盛密切相关。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传播学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1997年,传播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列入学科目录,与新闻学同为二级学科,隶属于新闻传播学这个一级学科。2001年,经过学科调整,传播学与新闻学又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如今,在教育部公布的学科目录中,新闻传播学所属的四个专业,即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都以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构成。基于国际国内的这些发展状况,本刊特开设了这个大众传播学的通俗讲座,邀请清华大学传播系的李彬博士主讲,一共8讲目的在于普及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以提高我们的新闻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