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家都市报在头版刊发这样一条消息:省新华医院一名医生先后收受患者2800余元红包,被该院吊销医师执照一年,并被安排到医院洗衣房当一年洗衣工,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罚款5000元。该消息标题的主题为《医生收“红包”罚做洗衣工》。后来,《报刊文摘》在转载《医药养生保健报》同样内容的消息时,标题为《医生收红包改做洗衣工》。“两报”的标题仅一字之差,前者为“罚”,后者为“改”,我认为后者的标题比较准确。因为在我们国家,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做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医生违纪违规,处罚其去当洗衣工,那就有贬损…  相似文献   

2.
卫:每年年初,中宣部等部门都要联合召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电视电话会议,我们今天就聊聊与此有关的红包话题。这里我们所说的红包也被有些人称之为车马费误餐费,金额也就一二百元吧。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微信红包已渗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在继承传统红包功能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新功能,微信红包正向着普遍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 微信红包功能的继承与创新 1.微信红包对传统红包功能的沿袭.第一,社交功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有三种:一是长辈为表达对晚辈的关爱之情而赠予的红包,二是家族不同分支已婚长辈间的礼尚往来,三是在婚嫁喜事中亲朋好友赠送的贺礼.不论是哪一种红包,都是作为“礼”在人们之间传递,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微信红包在微信强关系链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红包的社交功能.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京城有人冒充记者专门“吃会场”,骗吃骗喝骗红包。当时,此事被很多人当成笑谈。但前不久,一条消息却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假记者的“威力”。 据报载,7月13日,3名不法分子以“中央国家  相似文献   

5.
以争当“无名英雄”为荣陈宇华“无名英雄”──这是社会对书报刊编辑人员的一种崇高而圣洁的赞誉。对于一个合格的编辑来说,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他们刚直不阿,洁身自爱,恪守职业道德。对于经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则消息,每一部书稿,他们从篇(书)名、标题、结构...  相似文献   

6.
APP的发展带来红包的火热,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美团红包、亚马逊红包以及淘宝红包,各类APP都掀起了红包狂潮,以红包作为链接点,以寻求更大的受众关注度。本文拟选取两个最具代表性APP红包——微信红包以及支付宝红包为研究点,通过对比分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受众使用APP红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某县一水电站的开工仪式上,县委、县政府领导剪彩完后,彩绸下竟然惊现几个红包。这几位领导“有的坦然把钱装进腰包,有的半推半就”,结果“台下群众唏嘘一片,场面颇为尴尬”。从有关报道中笔者还得知,送红包的工程投资方董事长振振有词地说,领导出席庆典、剪彩,他们企业送红包是惯例。好一个“送红包是惯例”!好一个“当众收红包”!“红包”不是什么秘密,如果现在再有人为红包而大发感慨,那多少说明这人有点儿“单纯”。但让笔者惊讶的是,如今红包已经“当众”收了,面对台下四五百名村民、演员和学生,台上的领导们已经练就了“见红包…  相似文献   

8.
微信红包开发者在"中国网络情人节"这一天针对中国受众做出了提高单个微信红包交易额的举动,原本的200元上限在这一天提升为520元,这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主动式自我成长.本文将围绕微信红包开发者的这一举动,研究微信红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循环互动方式及沟通机制,并探讨该机制的完善对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发展的意义.关于微信红包的大多数传播学方向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微信红包的出现对人际建构的影响或微信红包本身的传播动力,而本文将聚焦于微信红包开发者与微信红包用户间的互动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14,(17):11-11
三亚一次性向62万本地市民派发超过2.2亿元的红包,这则消息立马引发热议。有人直言羡慕,应该全国推广,也有人觉得钱不应该这么发,该集中给有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歪风不可长     
有的老记本领高, 不正之风大胆搞, 新闻发布按惯例, 吃罢佳肴收红包。厂家产品当试用, 笑纳礼物岂能少。拿出版面做交易, 张口伸手索酬劳。有偿报道一挥就, 论行计价算公道。不给好处不动笔, 千把块钱一篇稿。职业道德全不顾, 能多捞时便多捞。此种歪风不煞住, 发展下去怎得了!  相似文献   

11.
夏鑫 《新闻知识》2004,(12):41-42
不久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某讲师对外宣称,将出版一部暂名为《新闻炒作学》的新,并将在该校开设一门名为“商业策划与新闻炒作”的课程。消息经媒体报道之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疑,认为开设“新闻炒作学”课程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近日,该讲师通知院方,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微信红包与春晚联手,走过2014年、2015年,来到2016年,缔造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迹。本文通过简述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重点探求微信红包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3.
对于医生收取红包.民意普遍表示强烈的反感——但是,这些对红包表示义愤的人如果成为当事人,他也会想尽办法去给医生送红包。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14年爆火的电子红包在2015年的春节继续着它的传奇,微信红包更是登上了羊年春晚唱起了主角,掀起了一阵"全民抢红包"的浪潮。微信红包的火爆,实质上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它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本文以羊年互联网红包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回顾从传统红包到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电子红包的历史沿革,和探讨电子红包的传播策略极其社交性趣味性创新性人性化等特点,来分析出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继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引爆微信及朋友圈,2015年春节随着支付宝等公司的相继加入,一系列红包活动持续升温,从而引发各界新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春节红包文化入手,通过比较方法,分析传统实体红包与新媒体红包的特点,考察春节红包文化在其中的变迁;利用社会学理论对接红包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望借此增加人们对红包文化的关注度,从而了解新媒体影响下的新型社会交往模式,激发大众对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民的记者,如何用好手中之笔,行使好自己的采访权、报道权?依笔者之见,重要的是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记者的可贵可尊之处,就在于不为名利所诱,甘做党和人民的喉舌,敢于仗义执言、伸张正义。近日亲眼目睹一组电视实录镜头,感触很深。2001年11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节目中,对某贫困落后地方的一个乡政府通过非法渠道筹集资金,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办公大楼一事进行曝光,其中有两个镜头发人深省:当地乡政府领导为阻挠记者采访,亲自出马两次到记者住宿之地偷送“红包”,第一次为现金1万元,第二次为现…  相似文献   

17.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红包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传说中便有镇妖祈福的压"祟"钱,明清变为红绳铜钱串儿形式的压岁钱,民国时改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长命百岁",或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赠与晚辈象征"一本万利"。如今,红包已由"压岁"泛化为一种习俗,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皆可红包随喜,传达心意。在刚刚过去的甲午马年春节里,一场手机红包热潮突袭全国,微信抢红包俨然成了拜年新时尚。红包大战中,巨头血拼到底、媒体争相报道、民众不亦乐乎,不仅为马年增添了许多新媒体特色年味儿,也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思考:新年红包红在哪里?红包大战中微信胜在何处?个中经验可否加以借鉴?且听分解。  相似文献   

19.
冯娟 《东南传播》2014,(4):80-82
微信红包是腾讯在2014年春节前夕推出的一款应用,一炮而红,财付通借此迅速打开局面,累积了规模巨大的移动支付增量用户。微信红包的火爆,表面上看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本质上其实是一件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案例。本文以微信红包的事件回顾为出发点,通过对春节期间互联网企业红包大战的回顾和对比,分析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从传播者、受众、信息、渠道等四个角度探讨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场手机红包热潮突袭全国,微信抢红包俨然成了拜年新时尚。红包大战中,巨头血拼到底、媒体争相报道、民众不亦乐乎,不仅为马年增添了许多新媒体特色年味儿,也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思考:新年红包红在哪里?红包大战中微信胜在何处?个中经验可否加以借鉴?且听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