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那天应邀参加一个朋友聚会,一位女士以鄙夷的口气说:“现在有的媒体记者对‘红包’很感兴趣,没参加会议,会后听说有‘红包’,也急忙赶来索要,一点也不难为情,真让人看不起,自己就值那么几个钱呀?”这位女士在一个热门机关办公室主事,多与媒体记者打交道,想必是言有所指,有感而发。毋庸讳言,对那位女士所言,笔者颇有同感,只是那种场合不便附和,更不宜就此话题深谈而已。据笔者所知,当地某媒体一位记者,还是负点责任的部门领导呢,领“红包”积极得很,甚至每每主动向人家要“红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搞“红包”,大凡那些有油水的部门或单位的会…  相似文献   

2.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一打开电视不管是哪个台哪个频道。只要是新闻类,扑面而来的几乎都是各地各级领导下乡给农村贫困户送钱送物的报道。这类送温暖的电视镜头几乎一个模式:电视从贫困户的家门口拍起,然后领导带领一大帮子人马从远处走来,到了贫困户家里后,领导拿着下面递过来的红包、粮食及棉被等物交给贫困户。户主无一例外地会说:“感谢领导的关怀,谢谢!”看了这千篇一律的为送而拍的镜头,我不禁想起了“五毒”书记张二江,张二江在拍完这些镜头后,突然对拍摄人员说:“镜头怎么样?要不要重拍一遍?”  相似文献   

3.
逢年过节给领导“上供”已经是中国官场颠扑不破的“惯例”,所以“年关”变成了官员们的“廉关”,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总经理聂玉河首先是倒在“年关”的这个关口上的。正厅级高官聂玉河因逢年过节收受下属送上的过节礼金100多万元,颇具“年关难过”的受贿特点.因此被称作“节礼老总”。  相似文献   

4.
郭珮铮 《新闻实践》2008,(12):43-43
笔者从香港来到上海求学两年,曾与不少内地新闻学教授及学子聊起业界的事情,很自然地谈到"红包"这个热门话题上。他们亦反问香港记者是否也有收红包的惯例,弄得笔者啼笑皆非。"有偿新闻"是新闻媒体刊播以牟取利益为目的的新闻。其特点为:一则新闻能否刊播,不是由其新闻价值而是根据提供所谓"新闻"的单位是否给予新闻机构"好处"来决定。一些新闻媒体将广告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民的记者,如何用好手中之笔,行使好自己的采访权、报道权?依笔者之见,重要的是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记者的可贵可尊之处,就在于不为名利所诱,甘做党和人民的喉舌,敢于仗义执言、伸张正义。近日亲眼目睹一组电视实录镜头,感触很深。2001年11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节目中,对某贫困落后地方的一个乡政府通过非法渠道筹集资金,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办公大楼一事进行曝光,其中有两个镜头发人深省:当地乡政府领导为阻挠记者采访,亲自出马两次到记者住宿之地偷送“红包”,第一次为现金1万元,第二次为现…  相似文献   

6.
亦杰 《今传媒》2003,(3):53
几位爱读报的朋友在一起闲聊,谈到了而今如何读报的问题。其中一位的高见是:“我是从报屁股读起的。”大家问他何故?他解释道“报纸前边满是领导讲话、剪彩之类的报道,后边才是有点关乎咱老百姓的东西。”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同。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些部门和单位在呈报“请示”时,为了“急于求成”,经常“一稿多投”。一文主送几个机关,既送政府,又送党委,还有的送人大、政协、纪委等单位;一个“请示”同时送多个领导,既送正职领导,又送分管的副职领导,有的干脆每个领导人手一份。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其一,公文未经文秘部门签收、登记、分发及拟办。批办,会给文件审批程序带来混乱;没有文秘部门协调容易发生责任不明、互相推该或互相等候、无人签批情况;同时,由于事先没有统一登记分发,很容是延误时间或造成文件丢失。其二,增加领导同志的负担,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8.
无业青年杨某通过“调查研究” ,找到了一个新兴的“就业门路” :冒充新闻记者。据他交代 ,自1996年“从业”以来 ,参加各种会议 ,单“红包”就收了七八万元 ,至于各种纪念品更是数不胜数。公安部门在其家中搜查到的存款就有20多万元。一个假记者 ,5年工夫就轻轻松松白捞了二三十万 ,可见“记者”行当的吃香。不过反思一下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 ,真记者中的“蹭会记者”也是不乏其人的。“真记”一旦捞起来 ,胃口可比“假记”更大。杨某只能在会上“蹭”点儿油 ,“真记”捞的门路可广了 ,拉个赞助、搞个有偿栏目 ,几千几万的唾手可得 ;…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友在新闻界干了大半辈子,最终职务是记者。去年离休前去某市采访,如实填报记者身份,未报已经作废了的级别,结果食宿安排大难。一天市委书记来招待所偶然撞见了他,大喊:“你这老上级,怎么不通报一声就来了!”当众把他好一阵埋怨。招待所顿时慌了手脚,马上为他重新安排食宿。此后办事,顺利异常,一路“绿灯”。老友讲完这段经历,叹息不已。市委书记喊一声“老上级”,竟有如此神奇效应,倒使我忆起了儿时听过的一个故事,旧时代一个  相似文献   

10.
刹住“有偿新闻”实在不易。如今“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已从前些年的收红包、车马费、差旅费,到现在大面积的版面交易;从偷偷摸摸、个人走穴等隐性行为发展成了公开的集体行为、单位行为,有的竟成了一种纳入计划、有组织的创收项目……如空调专版、彩电专版之类,一看便知是企业花钱买的。 为什么刹风难以奏效?是道德滑坡?是措施不力?是管理不善?是重视不够?可以说这些都是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健林在2013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说:“我已经有一个认识,今后所有行业必须互联网化.” 如今这种互联网化已经悄然改变我们的很多行为方式,比如今年很多人送红包已不再用纸质红包,而是在微信里轻轻点击完成.对此,教育出版要有危机意识,以避免出现如马云所说的“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跟不上”,到最后一败涂地却不知自己败在哪里的窘境.  相似文献   

12.
杂感二则     
时下,人们对一些报刊的文章,尤其是表扬文章,常常嗤之以鼻,曰:“水分太大!笔者认为,造成稿件“水分”过多的原因约有六神情况:一是好大喜功型。有的个人和单位领导为了达到吹  相似文献   

13.
现在假新闻不少,有的宣扬伪科学,有的专门揭丑,有的追求轰动效果,有的专揭明星隐私……此外,还有一种“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有这种“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 有! 先来看看这一类假新闻的实例吧! 有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家县市报上发表了一篇现场短新闻。文章说,昨日上午,××镇的“个私企业老板纷纷捐款,资助镇中学建新校舍”,且说“你100万,我50  相似文献   

14.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15.
一家都市报在头版刊发这样一条消息:省新华医院一名医生先后收受患者2800余元红包,被该院吊销医师执照一年,并被安排到医院洗衣房当一年洗衣工,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罚款5000元。该消息标题的主题为《医生收“红包”罚做洗衣工》。后来,《报刊文摘》在转载《医药养生保健报》同样内容的消息时,标题为《医生收红包改做洗衣工》。“两报”的标题仅一字之差,前者为“罚”,后者为“改”,我认为后者的标题比较准确。因为在我们国家,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做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医生违纪违规,处罚其去当洗衣工,那就有贬损…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良心     
2001年11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对某贫困落后地区的一个乡政府通过非法渠道筹集资金,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办公大楼一事进行曝光,其中有两个镜外之镜尤其发人深省:当地乡政府领导为阻挠记者采访,亲自出马两次到记者住地送“红包”,第一次为现金1万元,第二次为现金4万元,记者不仅严辞拒绝,还用微型摄像机真实记录了整个过程。我作为一个党报的新闻工作者,看了这  相似文献   

17.
(一) 经济社会诱惑太多,诱惑使众多媒体忘记了社会责任,诱惑也让许多记者迷失了自我。不知从何时起,被采访对象要请采访记者吃饭、要送采访记者礼品,这已经成了不是惯例的惯例。如果哪一位记者不吃请不接受礼品,就会被看作“另类”。受不良风气影响,一些记者私欲膨胀,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微妙的镜头:某报社五层大楼屹立街头,一层是一户挨一户的店铺,二层是酒吧、舞厅、卡拉OK、饭馆,大院是集贸市场,后院是停车场。人如潮涌,红男绿女,熙熙攘攘,嘈杂喧闹,歌声笑语、鞭炮声不绝于耳。编辑、记者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扼腕叹息,有的嬉笑怒骂,有的悠哉游哉……有好事者向该报一记者打听何以如此?记者双手一摊:“搞创收嘛,不抓钱日子如何过?”“创收”,成了当今一些报社的热门。该不该创收?如何创收?众说纷纭,赞成的说:“报纸不创收,都喝西北风!”反对者说:“这乃新闻界的危险,老记老编的腐蚀剂。”不论怎么说报社的创收“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经是离不开的了。从现状看,创收经营得路子正、渠道通、管理好的健康者,取得了弥补事业经费不足、采编人员日子好过、报纸越办越好、订户直线上升的好效果。但是,不容  相似文献   

19.
记者这一行     
这是个让别人听来羡慕的职业 ,表面看起来有车坐、有饭吃、有宾馆住、有“无冕之王”的桂冠。腿长手长 ,哪个行业都可以涉猎 ,热热闹闹 ,红红火火 ,风光 ,潇洒且快活。有饭吃 ,“食有鱼” ,但多是“吃请”。开业啦、庆典啦、剪彩啦、会议啦 ,拿个红包 ,领点纪念品 ,有道是“吃了人的嘴软 ,拿了人的手短”。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请吃” ,目的无非是让你给他宣传。不过记者神通有限 ,也是个小媳妇 ,管束严 ,婆婆多 ,你绞尽脑汁弄的“豆腐块” ,能不能见报还很难说。只要领导说不行 ,你别强调说“是事实” ,事实也不能报道。“宣传有纪律” ,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采访写作上的浮漂作风,仍然比较严重,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跑机关多、访领导多,下基层少、见群众少;有的老是泡在会议堆里,热衷于写剪彩、奠基、颁奖等新闻;有的即使下了基层,也是“沿着公路转,隔着玻璃看”。像蜻蜒点水,像漂在水面上的浮萍,对真实情况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