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古老的民族衰落、消失了.然而,以色列,一个在此洪流中失却其国土的民族,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佐证,无疑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奇迹中的奇迹.失去了本民族语言的人们是如何重新复兴并在全民族发展希伯来古语的?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学和语言与文化多个语言学角度,揭示希伯来语复兴之谜.  相似文献   

2.
中西审美理论形态的不同除了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使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形态基础的不同。历史语言学指出并论证过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汉语中,由于汉语的字词功能和句法特征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开放性,它内在地形成了蔽语言注重意境的独特的审美形态。同样,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用“对等原则”来解释语言的学功能,也不能脱离相应的语言形态的限制。因此,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理论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谈语言对比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人类语言和民族语言,认为人类语言存在着一致性,民族语言存在着差异性。民族语言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不同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审美”这个词是作者提出来的。叶朗认为:“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审美范畴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的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沉积物’;‘价值观念体系’……乃至‘艺术、政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审美对象中重要的范畴。当然语言与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文化与语言不同,它没有适用于任何人的固定规则或模式,而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Levin和Adelman(1993)认为“文化是一座冰川”,一小部分裸露在水面,而大部分却泡在水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因此语言审美对于整个审美体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文字、语音、文体修辞和文化几个方面分别来探讨语言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之学科精神,首先是一种语言精神,它是语文教学之生命特质;其次是一种审美精神,它是语文教学之风格表征;第三是一种文化精神,它是语文教学之人性烙印。语文教学学科精神的价值取向,对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提升人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诗人和评论家们普遍都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把诗歌看成是语言的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组合体,而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由比喻、词汇及音符相互作用着的融合体,是一个节奏的内部构成。本文以为,诗歌作为诗人生命形式,它本身既是一种生命形式,同时它的语言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并且是诗歌唯一的生命。因此说,诗歌即语言,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地名,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和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地名本身,它不仅有着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同时也包含了许多语言学的知识.本文着重从语言学方面入手,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以辽宁的部分地名为例来分析地名内部的结构以及地名的整体构成,进而分析出其构成规律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以“语言工具论”统摄一般语言理论,背离了语言的人文本质,亟待改革。改革的途径一是把透明无色的语言符号观转换为人文阐释的语言符号观,二是关注语言各要素在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成长的语言     
罗萌 《中文自修》2001,(10):17-17
成长,也许是对于生命活动最初的尝试,因为你远未成熟;人说成长是一种烦恼,毋宁说是一种快乐,你可以不时品尝到生命给予的亢奋、新奇与神秘,一种不可复得的感觉包括骨节生长的痛楚与幸福。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故事。但成长的语言意指着同一个主题:它扑朔速离,匪夷所思……选样的生活及其种种的诉诸的情感自有它存在的价值与理由;成长作为生命一个特殊的过程,它时刻在发生着什么,谁能置身事外或漠然赴之?它使你真正承载于双肩的,正是你不时在体验或思考的事物,于是成长的语言在不经意之时获得了从有点觳觫到表达顺畅的自由,由它诠释成长的本身故事,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10.
陈秀梅 《文教资料》2005,(25):39-40
语言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对语言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变”关系。当今世界,随着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文化的日趋融合也随之产生,而这种融合也必然带来语言的进一步融合,带来语言学的变革。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更好的发展语言学和坚持我们自己的民族语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试从语言与文化。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浅谈维、汉成语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以及两种语言中成语的翻译,说明成语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密切关系以及成语的翻译方法在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是指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从概念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历史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语言,它的主体对象是教师,客体对象是学生,主体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国该民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具有鲜明个性的现象。只有了解所学外语国家和人民及其过去和现在,才能深刻理解所学语言。一、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很容易被忽视,所有的理论语言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或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从…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近年来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事实出发,从语言学视角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者在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定义后重点论述了洪堡特的"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和"语言的本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他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认识,指出任何人都无法割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论语言美学的萌生和破土而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美学的萌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它被众多的学者捉摸到,但仍是朦胧的窥视。现在,它在众多语言学分支学科建立的热闹声中,终于是出了萌生,呈现出破土的势头。它的建立,回荡着时代音响的旋律。语言美学是一门由语言学和美学交叉渗透、协同互补而形成的—门语言学分支科学,它以言辞和文辞为审美对象,它和现代修辞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它是现代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代表着修辞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的文学审美,明显的有一个文化历史情结,即对回族的寻根与认同,对哲合忍耶宗教的倾心;张承志创作的基调和母题,是寻找苦难,探寻生命意识并企望自我的超越;张承志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他的中后期创作,有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有强烈的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聚焦历史文化街区,以跨文化诠释学的维度,从视域融合和哲学审美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多模态语言景观进行阐释和研究。发现语言景观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外显性代表现象,直观又具体地展现了历史文化街区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历史、语言、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作为诠释的文本存在,语言景观本身就是多种符号模态形式的构成体。诠释学视域下的当代语言景观是一种从书面、静态和固化的意义表达拓展到活态化、历史再现化和情境化的协同和交互的多模态符号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当语言伴随着人类行为不断丰富发展的时候,它作力一门学问,其研究的触角逐步伸向许多领域,与多种学科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各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表达成为学说,都离不开语言的记录.所以,语言在边缘科学的研究中表现出广泛接缘性,形成一系列交叉和综合性学科,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等。现在语言学又与文化学接缘,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即“文化语言学”,而这门学科理论的系统化和结构的模式化.最先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先生主编的《文化语言学》著作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语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它指的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任何承载着自身文化的语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而语境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结构,具有最基本的阐释功能,为任何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进入该语境的因素提供解释,并形成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有声语言是通过手势、表情、形体动作、行为,以及其它非语音方式或手段来表达某种意义,完成思想交流,传达感情,达到交际的工具之一.对于有声的哈萨克语来说,它是一种补充,是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通常,哈萨克非有声语言可以单独使用;在有的场合,它和有声语言相互配合,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哈萨克非有声语言可以分为体态语、行为语、象征语、标志语等若干类型。哈萨克非有声语言同作为有声语言的哈萨克语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包含着文化和历史的因素.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