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雪林是五四时期女性新文学作家的代表者之一。由于诸种原因,她在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如冰心等同时代女作家那样足够的重视与发掘。具体说来,可分为"女高师"时期、赴法留学时期和归国后短暂的"《语丝》时期"三个阶段。这些创作均具有比较明显的"五四"特点,对于重构苏雪林作为五四女作家的身份和她的新文学创作的整体性及全面了解苏雪林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渊源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现代文学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已有相近的历史。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做了中肯地评价。对近年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近年的研究格局有所突破、方法有革新、认识有提高和发展;肯定这种研究走上了健康的道路;并结合近年新文学的活跃状况,预示着现代文学研究将出现一个更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教授的《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纯文学出版社,1983)一书,书名虽然很谦虚地未曾称“史”,实际上却具有一部现代文学史的规模与架构,其中不但以贯时的方式叙述且评论了几乎所有五四以降、下迄抗日战争十八年间的重要作家及作品,长达六百三十八页的篇幅,比之于时段相当的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三百一十页,足足多出了一倍以上,视之为一部现代文学的断代史,固所宜也。 这本书大部分是1932年起作者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新文学课程时的讲义,所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苏雪林教授自己的意见。1979年,此书由广东出版…  相似文献   

5.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同时哺育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不断成长发展.毛泽东同志为新文学明确了性质,肯定了成绩,开辟了新局面,作出了为他人所不能代替的杰出贡献.因此,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的时候,重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精辟论述,回顾和探讨毛泽东思想怎样直接影响和指导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乃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子张 《泰安师专学报》2001,23(5):119-120
作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之一,刘纳自8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新文学和清末民初时期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品格,表现为独具意义的学术思想,广博丰厚的史料史诗,真挚细腻的感悟与富 有激情的考辨,清俊洒脱的描述,以及对研究对象从文本到灵魂的不断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8.
出版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出版业所建的文化大环境入手,回顾并论述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对中国新文学在三四十年代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引导作用。同时,对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编巴金的编辑出版风格,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与揭示。  相似文献   

9.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作家之林。同时,她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和回旋的情感,同样证明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胡适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总结鲁迅和胡适文学观中有关文学作品的论述,一是可以找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时文学理论的图景,探讨其作品论的理论价值;二是比较其作品论的异同,了解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复杂多样性,以期对当前的文学研究给予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开拓者群体,是许多新文学开拓者首属群体和新文学个体人才“溶合”而成的“新的力量”.它具有在专业、知识、能力、气质、个性等方面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互补功能,互相影响、互相激发、互相强化的感应功能,从而爆发出创造一代新文学的巨大能量,倡导、推动和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是苏雪林现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在批评体例上呈现出作家论与文体批评交织的方法。全书以作家论为经,文体批评为纬,经纬交织,构建批评体例。苏雪林创建的批评体例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由安徽大学与台湾成功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苏雪林教授学术研讨会”于 1999年 8月 20日至 8月 24日在安徽黄山召开,两岸6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近百位教授、专家出席了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对加强两岸学术交流意义深远。苏雪林是“五四”新文学的杰出女作家之一,与冰心齐名。1925年从法国留学归国,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由法国应聘到台湾师大和成功大学任教,直到1973年退休,在大学执教达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她兼顾创作与研究,尤其在中国20-30年…  相似文献   

16.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她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她的作品,如"问题小说"、小诗、散文和儿童文学开创了新文学的先河,而"冰心体"的创造,则是她最杰出的贡献。"爱的哲学"的提出又使她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个性,最有特色的一位女性作家。但是,至今冰心的作品受到评论界充分关注的仍只是她20年代的作品,她三四十年代作品所体现出的一以贯之的对爱与美的追求及其艺术风格,却一直为研究者所忽略,这自然有碍于对冰心创作全貌的把握。本文拟以冰心三四十年代的生活为立足点,试图对她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学精神及艺术风格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倡导和确立,是由1917年到1925年这个历史时段的新文学活动和新文学创作人才完成的。这些新文学人才开展的活动和创作,显现出创新性,是一批具有创新特色的开拓型人才,以其为主体形成一个较大的人才群体,聚合了各种各样的新文学人才。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学,是集结他们的旗帜,是组合他们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44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苏雪林的楚辞研究富于比较意识。她善于以世界文明史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文明史诸问题。她将中国古史作为整体来考察,得出来的结论较为宏通。爱国主义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是其最大特色。苏雪林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接受了中国文明西来说。她辨证地处理了科学态度与个人感情间的关系。她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原初文化的冢子,并论证了台湾与大陆文化之间的一体性。宏伟的意识与微观的本领相结合是其又一特色。它体现在文本考据上,并由细微而返归大略,支撑其楚辞研究。苏雪林吸收了梵二会议以来的神学理论成果,这有助于其学术研究贴近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20.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出了第一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是前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代文学专家李何林教授。这位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学者,半个多世纪前曾参加了南昌起义,有着光荣的革命生涯,又是新文学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几十年来,他献身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就卓著。我们到首都查阅史料的时候,他应邀给我们讲了几个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