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较普遍地存在于校园,基于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滋生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心理、家庭因素出发,提出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小学生行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攻击性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人生理心理的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本次调查侧重于小学生对社会有害的攻击性。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害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希望这样的结果能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3-7岁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选择了3—7岁的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各33人,通过实验研究了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的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攻击性儿童容易把别人的行为判断为具有攻击性意图,攻击性儿童的行为预期能力不如非攻击性儿童,他们容易作出攻击性的行为预期。  相似文献   

4.
章阐释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内涵及国内外心理学家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周华 《教师》2012,(16):20-20
通过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孩子的矫治过程的总结,本文以“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方式分析了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是幼儿的天性之一。“攻击性行为”的产和理潜隐状态的攻击性本能与后天的环境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的稚嫩尝试,因而,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民积极性。在幼教实践上,要区别对待“主动攻击性行为”和“补动攻击性行为”,从合理排解情绪、鼓励与人友善、优化幼教环境和改进幼教方法等多种途径综合自之,以养成幼儿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浅析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阐述了运动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运动攻击性行为预防和控制方法的指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手段的比较研究刘希平,唐卫海,张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就笔者见到的材料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研究更多地局限于理论探讨且众说不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先生强调惩罚在社会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指...  相似文献   

9.
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家庭教育错位和各种竞争带来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说谎、自私、任性、焦虑、抑郁、耐挫力差、攻击性强等种种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不少困扰。  相似文献   

10.
攻击性行为亦称侵犯性行为,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反社会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本文主要以中班幼儿为例,简单讲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这是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建宏 《考试周刊》2008,(52):166-167
本文通过对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攻击性犯规行为进行分析,探索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以及产生攻击性犯规行为的原因,并根据体育运动的自身规律结合体育比赛的特点提出几条有效减少或防止攻击性犯规行为的建议,以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和比赛公正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种不同的校园暴力事件让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学生在受到挫折或者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产生愤怒情绪,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为校园带来安全问题,对采取攻击性的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被攻击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身心伤害。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诱因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帆  蒋重清  郭庆科 《考试周刊》2010,(14):210-211
本文采用采用教师评定法挑选被试,以偏好组词测验和情绪稳定性量表为实验材料,探讨情绪稳定性与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攻击性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显的攻击行为,存在着内隐的攻击性倾向:(2)攻击性行为被试比亲社会行为被试更具有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和内隐攻击性上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其情绪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云浮市部分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了解发现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与自我效能发展出现偏差及集体效能对攻击性行为的增强作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与管理对策:加强纪律教育,传递社会规范;加强心理教育,培养耐挫折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择友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良性互动架构,为中学认识、预防和处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什么因素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呢?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后果如何?又该如何减少和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呢?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物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孩子而言,家长或教师态度和行为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有玩具可玩时,没有一个儿童会有挫折感,也就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当一部分孩子得到有趣的玩…  相似文献   

16.
不同性别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性别角色是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期待行为的总和。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别本身不能决定认知和行为的差异,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后天的学习造成了这些不同。作为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分野的一个重要的个性特征就是攻击性。通常的观点认为男性是高攻击性的,而女性是低攻击性的。关于性别与攻击行为认知差异的研究表明,男青少年比女青少年更易产生敌意性的意图知觉,在行为决策方面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另外,在结果价值方面,男女青少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如弗里德曼和麦克贝等人的研究表明,男青少年较女青少年更加关心自…  相似文献   

17.
一、对问题的阐述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和利用幼儿的意愿使得幼儿受到挫折,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探讨幼儿在受挫折情况下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变化。二、有关文献的综述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攻击性是一种先天的本能。但更多的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人将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1.挫折是攻击性行为的诱因之一。2.社会性模仿也是攻击性行为存在的重要原因。3.对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危害的认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生理遗传原因、心理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理论方法,对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和矫治,注重培养儿童青少年自主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刘衍燠 《林区教学》2022,(5):116-119
幼儿早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留守幼儿的攻击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幼儿.探讨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危害,分析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自控力、教养方式、同伴交往以及大众传媒.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加强对留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并提出应对办法。研究中职生内在的心理驱动力,作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有效控制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从家庭因素、不良影响、从众心理三方面分析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