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考察发现,《红楼梦》前80回旁称代词有5个:"别人"、"别人家"、"人家"、"旁人"、"他人"。本文采用计量方法对这5个旁称代词进行了考察,揭示其在分布和用法上的特点。这些旁称代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别人"、"人家"使用频率极高,分别占总用量的58.96%和33.55%,而另3个旁称代词"别人家"、"旁人"、"他人"使用频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计量方法对《红楼梦》一书前80回中的第三人称代词进行了考察,揭示其在分布和用法上的特点。通过考察发现,《红楼梦》前80回第三人称代词有“他”、“他们”、“他家”和“其”四个。这些第三人称代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他们”和“其”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他”,竞占总用量的83.9%,而“他家”的使用频率最低,仅0.03%。除了“他”、“他们”的用法比较复杂外,其他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均显得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把"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归纳为"任指"、"某指"、"特指"三类,并对这三类非疑问用法的表现形式作了较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方便读者在更进一步地认识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前80回统称代词有4个:"彼此"、"大家"、"大伙儿"、"众人"。这些统称代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大家"、"众人"使用频率极高,分别占总用量的34.65%和61.61%,而另2个统称代词"彼此"、"大伙儿"使用频率则较低。考察显示,在与《水浒传》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统称代词系统已变得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焉"字在《战国策》中共出现117次,将从"焉"的使用概况总结出"焉"的词性和用法,对"焉"字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语气词和助词四方面的词性进行考察,并在用法上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6.
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不仅使用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的历时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经过对晚唐五代至清代10部典籍的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这"的发展速度快于"那","这"在各种用法上的出现频率一般要高于"那"。但是"那"在"那+名词""那厮"等用法上反而更突出。造成"这""那"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近指、远指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反身代词"己"、"自"、"身"等在古汉语中皆有指代三身的转指用法,通过分析这几个反身代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考察此类现象在古文献中的分布后,认为反身代词转指三身的用法并非其向三身代词的转化演进,也非此类代词语法功能的转变,而是由于古汉语的特点及语境导致反身代词的这种转指用法的产生,其自身表己称之功能并无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说苑>中的疑问代词的定量定性分析,认为:"此"是最主要的近指代词,"然"与"此"形成句法功能上的互补;最具远指特点的是"彼";旁指代词"他"已具备了演变为人称代词的条件;逐指代词"每""各"语义侧重不同,但句法功能相同;虚指代词"某"形成的固定结构是后来"某 名词"的发端;无定代词"莫""或"受语义限制,句法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考察了呼和浩特话的人称代词"俄"与"/nia/"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和社会意义。指出"俄"是呼和浩特话中特有的人称代词,是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产物。"/nia/"在呼和浩特话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用法,第一人称用法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第三人称用法同晋语区第三人称"/nia/"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中的"夫"有名词、代词、助词、语气词四种用法,这几种用法一定程度体现了"夫"的语法化过程。根据"夫"在《荀子》中的分布情况可以试分析它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疑问代词使用十分丰富."何"及"何"字结构的用法及分布;"谁""孰"在使用频率、指称义、功能组合、表达语气等方面的异同,战国时期某些方言中"谁""孰"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着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赣语都昌话中,"个"字最主要的用法是助词用法,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个"在都昌方言中原本是量词,后来由于受到使用的高频化、句法位置、语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虚化为助词。在此过程中,"个"还经历了指示代词的过渡阶段,其演化的轨迹在现代都昌方言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15.
在普通话中,"们"不可以单说,必须附着在单数人称代词后,才能表示与之相应的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但在定襄话中,"们"的用法却没这么单一,它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词,它作代词和语气词时可以单说,也可以单用,但是在作副词时,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用。文章将从代词、语气词、副词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们"在定襄话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从“代词回指语先行项的可及性”、“代词回指语的功能”、“代词回指语的数量分布”等三个方面论述汉语和阿拉伯语篇章中代词回指语表现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语言本质上存在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进行两种语言的篇章理解和互译时,只有充分考虑到二者在代词回指语使用上所呈现出的特性,才能对篇章语义正确地理解,进而得到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表示"追逐、追赶"这一义位,先秦主要用单音词"追"、"逐"来表示,"追"、"逐"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汉时,"追"在文献中数量大增,且用法灵活,口语中"追"已经开始了对"逐"的替换。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最晚南朝梁时,口语中常用词"追"实现了对"逐"的替换。  相似文献   

18.
昌乐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构成形式及功能有其特殊性,文章在分类描写其具体用法的基础上,得出昌乐方言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具有合音词较多、沿袭古近代汉语某些用法、任指虚指的用法以及一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指代词有三个重要功能:指示、区别和替代。同时,个别指代词的用法又超出了上述范围。而在新乐方言中,尤其在口语中,这种变异是大量存在的,表现为有大量的实无所指的非指代用法。指代词表现出了虚化、泛化的趋势,从而使其用法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20.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仁怀方言中保留了一些近代汉语指代词,而这些指代词在普通话中已经不用。本文讨论了几个指代词在近代汉语和方言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