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2.
对交往的关注一直是教育虚拟社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以伦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哲学思考,旨在通过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之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及伦理途径。为寻求合乎道德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行为,首先分析其伦理诉求,发现因主体的道德能力受到虚拟环境的不良影响、交往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道德控制、信息管理存在缺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中的伦理缺陷较为突出,需要伦理的规约。应用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启示我们: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原则的制定上应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在方法选择上应保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操作管理上应做到自由与监管相统一,从而保证教育虚拟社区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与个性完满、寻求知识与德性的统一为伦理使命,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春生 《中国德育》2004,(5):66-68,74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对教育工作所具有的认识、情感、能力等各方面较持久的倾向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对于师生关系、学习的效率、行为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行为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大小,因此深入调查师生交往与教育方式相当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在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师生的基本活动方式,有着理想的存在形态。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表现为平等与不平等、目的与手段、双向互动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教育和交往的有机统一,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行为和效果的总体评价呈现积极趋势,并且努力通过学习别人的帖子和小组合作完成课题的方式来促进研究活动的深入,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相对不够充分,这有赖于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诸因素发挥协同作用,有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更完善的教学交往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教育交往:师生交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里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与一般的交往相比,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师生交往是教育交往中的一个侧重点,现代大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交往的匮乏、空白,表现为教育交往的本质性改变或异变。提倡"对话式"教育交往,重建教育交往的价值,可以促进师生双方人格的完满,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选择方式,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体现了“人本化”育人理念和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是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建构路径可概括为:内容取向:坚持本体价值复归;方法定位:从灌输到交往:目标达成:交往实践生活。  相似文献   

8.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生成与行为外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角的忽视、教育内客的缺失、"主体闻性"的遮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谐交往理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理性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被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力求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和谐交往中达到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沟通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沟通的有效性事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本文在对非观念化沟通和传统的观念化沟通的内涵进行对比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阐明了非观念化沟通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了校园体育传播对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并对如何让校园体育传播在高校体育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出建议,旨在使校园体育传播对高校学生体育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交往双方的沟通活动,更是一种生产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活动。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将使人际交往在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更具有感召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交往的深刻关联表现为:确立人际交往目标、培育人际交往对象、保证人际交往内容和促进人际交往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传播学的视角,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立足学生接受,从其实际需求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说服传播进行系统地分析,并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各个环节,再通过切实引导和氛围烘托达到思想教育的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目的,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是一件事关电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本文就电大在校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以及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目的是使电大这两种教育形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因而这一理论在该领域具有适用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该批判地借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在舆论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承担多种功能。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应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有利于两种教育各自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实现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沟通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相关学者对这两类教育沟通的发展策略、发展模式、教育模式、资源建设、教学和课程模式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缺乏深层次研究和创新,其沟通的具体实施也停留在表面,沟通层次和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0.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