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广军 《广西教育》2013,(38):51-51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3.
暗示在《心理学》中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而其他大可以忽略不计,如何来做,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浅谈心理暗示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暗示对每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都很大,了解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产生哪些行为影响,尤其是掌握消极的心理暗示有哪些特点和表现,并学会对心理暗示的积极干预,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暗示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委婉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产生影响,让人按照其他的方法来获取一些信息。暗示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常运用积极的暗示可以让一个人坚韧不拔,战胜困难与挫折,更加乐观豁达地成长。本文就是从生活环境暗示、表扬心理暗示、肢体语言暗示三个方面描述了在后进生积极暗示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闫涛 《中华家教》2012,(4):34-35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人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  相似文献   

8.
接受暗示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 ,暗示的本质是自我暗示。消极的或者积极的自我暗示 ,对人的心理、生理机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自觉应用暗示规律 ,引导学生排除消极暗示的影响 ,注意掌握暗示法的基本原则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9.
张小英 《教师》2014,(22):40-41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每一位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从而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45):206-206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能协调或改善心理功能,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向学生发出施教信息,使其内在潜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可以避免直接命令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往往能收到“教育无痕”之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数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12.
尹红 《辅导员》2012,(Z2):122+108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接受暗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人群中,妇女与儿童的接受暗示性比男性更高。暗示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比如,孩子在玩具柜前赖着,非要买小汽车不可,躺在地上打滚、撒野。一位妈妈心一软,答应了,这就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下次还可以用这个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同样的事情,另一位妈妈对孩子的耍赖毫不理会,妈妈的行为暗  相似文献   

13.
谈心理暗示     
谢莹 《教育艺术》2006,(11):68-70
心理暗示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含义。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这一层面上说,人类时刻都生活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之中,所有的词汇和情境也都具有暗示作用。从狭义上说,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实践证明,通过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14.
开发心动力     
[活动目标] 1.通过互动游戏,初步体验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2.通过阅读故事,认识消极心理暗示的危害和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3.通过动手游戏,亲身体验消极心理暗示与积极心理暗示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4.通过心理咒语,澄清消极自我暗示,尝试运用积极自我暗示.  相似文献   

15.
心理暗示分为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负面影响巨大,能造成恶果;积极的心理暗示有促进作用,可以给人生的希望。要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改掉消极的思想模式,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暗示与宣泄     
暗示是人类一种固有而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信号等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或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可分为他暗示(通常简称“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还可以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因此,暗示既能引起人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交往行为,又能造成人的一些盲从行为;既可以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换句话说,暗示能治病,也能致病。我们要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学会心理调适,学会合…  相似文献   

17.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情况下,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8.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根据日常教学经验,简述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毓凤 《江西教育》2002,(24):28-28
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课堂教学中的暗示,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它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环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注意、想象和创造力,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使用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实施歌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