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二届"上海课程圆桌论坛"从全球化背景、PISA与教育公平、教师教育课程、课程改革、课程领导等不同视角对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该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目前,教师教育已是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自从1998年我国与非洲建交以来,南非教师教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南非教师教育历史发展、制度建设、政策变革、课程改革、培养路径、信息化发展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南非教师教育研究加以梳理和分析,以期揭示国内南非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3.
以数字媒体传播为现象表征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不仅催生出了许多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新型高等教育专业类型,而且引发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探讨和尝试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去改革已渐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及《大学英语》课程特点,重点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依靠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和洛杉矶学派的努力,西方教育学界在应对媒体文化挑战时已推出了三种理论结构清晰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不仅如此,西方教育学者还通过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体系开拓了合理有效的实践路径,使媒体文化教育的理论建构首先服务于塑造优秀的媒体文化教师。面对媒体文化的强大影响及国内中小学远未成熟的媒体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学者同样能发展出进步主义的媒体文化研究和媒体文化教育学,并将它纳入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教育观念进步、媒体文化研究能力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5.
姚敬华 《中国教师》2012,(13):57-59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文化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话题。从文化的视角看,"新课程改革就是一场课程文化的改革,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倡导并扶植新型的学校文化"。[1]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往往专注于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对同为学校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文化,因其隐性存在而习而不察,鲜有深入的探讨。事实上,"作为课程的实际解读者,新课程的内在价值取向是否与教师自身的价值观相一致,决定着教师对新课程认可或抗拒的态度;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新课改的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课堂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2]质言之,教师文化关涉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是学校文化建设之肯綮。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课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又是用于提高儿童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我国新一轮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与完善之中,已提出恢复小学一、二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并将其列为"核心课程".这是在发展创新型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提出的,是符合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形势的.小学科学教育从低年级抓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下的教师素质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儿童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课程亟待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育合格的教师,最终实现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教师教育机构应着眼于教师自我角色的形塑、专业知能的获得以及实践智慧的养成,着手于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的改革,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的是"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是导致儿童"缺席"教学的根源之一。为了实现"每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哲学,确立"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尊重儿童意味着"每位"儿童的认知独特性和权利得到认可;理解儿童意味着际遇到并显现师生彼此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方式";关心儿童意味着师生在为彼此操心的"关系存在"中实现存在的价值。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是提升学前课程质量的研究热点之一。"制度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文章从"制度化"视角对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中,学科课程体系地位稳固、关注"规矩"多于儿童发展、"实施评价"和"改善教育"主体割裂、关注课程形式超过内容过于关注知识技能等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学前课程实施要关注儿童过程性能力与学习品质,制定更具人文性的教育管理政策,改进教师质量评价指标,重视"民俗教育学",避免文化"自我矮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内容载体,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是教师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智能时代对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什么样的儿童观来引领教师教育课程变革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由于目标指向学科教学而忽视儿童全面发展,内容缺乏本土化儿童学课程,实施未重视实践性知识,评价缺乏循证迭代而不适应儿童全面发展需要。基于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基于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围绕儿童全面发展重构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以循证理念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素质及其发展状况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列为21世纪的“园丁工程”。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群体的素质能否适应改革的要求也是本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是儿童的语文启蒙教育阶段,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尊重儿童文化即是尊重人、相信人,张扬人的个性,发掘人的潜能。只有让语文课程成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让他们在学习中放飞自我,找到学习语文的最大乐趣。教师如果走进多彩的儿童文化,在充满儿童文化的课堂中,一定能与孩子的心灵一起飞翔。下面结合我校教师执教的低年级课文《会走路的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教育对实施教育公平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教育从"文化资本"出发探讨教育公平,通过"文化资本"视角来研究由于不平等的文化关系所形成的教育领域的不平等;以多元文化课程、多元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措施及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三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教育公平,给人们认识、研究教育公平提供了新视角、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校"文化热"一度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重要范式,它是教育领域对当前国家民族文化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回应与主动适应。这也是当下诸如现代性文化危机、人文缺失、文化同化、文化凝固、文化滞后、文化壁垒、文化断裂等"文化问题"在教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呼唤着教师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10月11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召集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研究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促使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并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课程之中,是我国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从这一基点出发,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的转变和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课程论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占据醒目地位,并几被视为与显性课程并重而极具教育教学价值的"潜在课程"似乎并没有真正进入一线语文教师的视野。有关语文教师的文化形象,特别是其作为"潜在课程"的文化形象问题则更少被提及。在大众文化已成为强势文化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作为"潜在课程"的文化形象,应该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及职业文化涵容,同时在教师亚文化及学生亚文化相容中担任指导者角色。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建设和积淀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新安小学以"新旅文化"为核心,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实践,营造课程改革氛围,挖掘和传承"新旅文化",探索教育的本真,旨在让儿童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课程变革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深刻的文化、制度缘由,教师阻抗表现为改革认同缺失、专业自我认同危机、课程权力泛化、课程素养弱化等,导致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应对课程改革对教师文化的挑战,重建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重构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自我认同并推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从而再造教师教育专业文化,应成为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儿童学课程是重塑教师专业素养、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应对教师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其设置需要超越学科体系的组织线索,以问题领域为核心组织课程模块;超越心理主义的课程内容,彰显课程建构的社会文化视角;超越对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依循,关照儿童个体差异。儿童学课程要设置如下课程模块:儿童身心发展、儿童发展与社会、儿童研究方法、儿童研习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