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2.
以伊瑟尔"空白理论"与司空图"韵味说"为代表的中西空白理论都将读者引入了文学研究的领域,都涉及到在文学接受或鉴赏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及文本意义的关系,同时,由于二者立足于中西不同的本体论,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其对于参与文本意义生成的读者的话语立场又有着不同的规定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文本阐释理论以他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他在哲学层面上思考"理解与阐释"。他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在阐释中产生并存在,对他们的阐释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是无限生发的过程。伽达默尔借用"游戏"这一概念凸显出读者的地位,使得他的文本阐释学理论不仅具有内在的流动性,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文学活动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在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中,阐释学理论将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转到了认识论之上,是原先语用交际"符号模型"加上"推理模型"的组合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话语意义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文学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书面话语,它的阅读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也应受到关联理论的制约.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解释文学文本多义性的产生和读者对其意义的参与建构.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作品重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的读者会赋予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本文尝试运用此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考察,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学作品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接受理论对于反思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批评,以及指导具体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1.
接受关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和新兴方法论,它标志着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心由关注作品、作者转向关注读者——文本关系。“意义未定性”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连接作者的创造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的桥梁。从“意义未定性”出发,对《边城》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审视现有的译本,则不难理解这些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使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维因素,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再创作的动力源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会因作品的创作方式、主体的修养与经历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正解”和“误读”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都应是我们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商标名是一个未完成的召唤结构,其意义的阐释有赖于读者的参与.依据接受美学理论,商标名复译有五大策略:纠错性商标名复译、改进性商标名复译、避让性商标名复译、构建性商标名复译和指向性商标名复译.译者应始终以读者为中心,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创作出最能有效实现商标名预期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原理与后现代课程观相结合,为语文创造性阅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要使接受美学与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在创造性阅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就要把握二者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施行教育民主。  相似文献   

18.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19.
萨特提出了有关文学接受的一系列观点,如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情感的介入、阅读即创造、阅读是读者的预测和期待等。这些观点后来为接受美学理论所接受并被文学批评实践反复证明。其中某些观点虽有偏颇之处,然其功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重释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性是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遵循的原则之一。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翻译,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阈等理论都使这一原则受到了挑战。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局限性,可以看到,应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本框架下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