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需环节.本文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的含义及特点,并阐述了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实行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基地,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摇篮.无论是在知识传输还是思想教育方面都责任重大.课程思政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找到切入点.立足理论与实践,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有机的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森林培育实践教学目标与特点,构建了森林培育技术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设计内容,讨论了虚拟仿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现以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例,介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如何在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特长与优势,以及东南大学在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服务于本科土建类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建设思路。论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0):215-218
针对高校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课题组以培养国际化、应用型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手段,开发现代轨道交通实验教学中心,建立3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建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实验教学能力是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提升高校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关注的重点。通过师范生教师教育类“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网络课程平台,将真实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制定了虚拟仿真实验线上新型混合式教学实践方案,并构建了虚实结合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同时使用虚拟仿真测评系统进行了线上线下、定性定量的实验教学评价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虚拟空间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为人类带来诸多全新体验.实践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成为了课堂实践的有力支持.从"经验之塔"理论和情境教学出发,探索虚拟仿真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实践途径,可为英语教育信息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的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介绍了基于虚拟仿真的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即优化递进式的电气工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电气工程专业优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形成混合式电气工程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然后介绍了基于虚拟仿真的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完善立体化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块化的电气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探索多模式的电气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电气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本科教育改革进程中,夯实院系教学基础,组织师生改革实践不容忽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当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此外,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拓宽培育研究创新型人才的优质资源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石油勘探开发工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石油行业的特点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索和研究,借助于虚拟仿真手段,使不可及、不可视、高风险、高污染等操作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更具可操作性,巩固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多年发展,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块设计开发、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袁昌 《大学教育》2023,(12):36-4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章基于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类专业本科生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控因素,阐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提出了本科生双师型双导师制、“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创新性教学实践平台、学科竞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科研—教学”互促式等创新能力培养模型,可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如何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基于OBE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使之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之中。通过化工虚拟仿真4个环节(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实习实训及仿真大赛)可使学生获得OBE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项综合素质能力锻炼。与此同时,化工虚拟仿真技术营造的虚实结合多层次一体化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土建类专业必须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通信和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实现虚拟仿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补充,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教学达到专业认证评估要求。本研究通过探究笔者所在学校力学与工程结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改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土建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使用效率,加强土建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严成  严夏  李晓妮 《高教研究》2006,22(3):12-14
在高校本科教育改革进程中,夯实院系教学基础,组织师生改革实践不容忽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当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此外,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拓宽培育研究创新型人才的优质资源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教学领域,可以解决传统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与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一些突出矛盾。结合地方高校对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面向工程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论述了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理念和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分析了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平台的功能和组构模式。实践表明,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自主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地方高校应校企合作开发"层次化、模块化、体系化"的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立"高度仿真、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的应用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积极开展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汽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研究现状和建设融合研究性教学的汽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必要性。为在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广义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协同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出了融合研究性教学的汽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目标以及教学体系、方法和内容。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融合研究性教学的汽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汽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隧道施工通风教学面临的难题,响应新时代下工科教育发展潮流,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推进隧道施工通风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挖掘虚拟仿真平台设计内在需求,介绍了虚拟仿真平台的模块设计和内容设计,以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大型数控机床设备数量有限,特别是高端五轴加工设备匮乏的现状,通过VERICUT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加深学生对数控机床结构的理解.虚实结合,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虚拟仿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对数控理论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兴趣.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引入虚拟仿真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难点和重点,教学体系合理性和科学性,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性和技术性,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基于商科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和讨论了人才创新能力标准、创新能力教学体系和应用型高校商科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平台架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经营仿真系统课程,通过模拟现实中战略制定、经营决策等企业管理活动,以虚拟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程的开设是高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