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20世纪末21世纪初复兴传承的佤族木鼓文化较之其原貌而言发生了重构变迁,它是一个外因内应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复兴佤族木鼓文化之时,由于物逝、人变、求失之外因,佤族木鼓文化无法原型重现只能重构:在重构过程中,由于其现代传承要通过大众传播完成,只能通过符号转换转型为大众文化。然而,大众、大众文化具有的某些特点及重构时的社会背景干扰了该内应过程,最终导致了重构的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形、制、意由外至内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佤族文化符号群依存于佤族社会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象征。以木鼓为中心的文化符号群是佤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标识,是佤族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浓缩,是佤族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佤族文化符号群既包含精神文化象征符号群,也包含物质文化象征符号群,这两个层面的文化符号群大多以木鼓为中心。木鼓中心符号群的存在形态有着不同的类型,同时,其结构是动态的,因之,其象征意义和功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既有共时性之相对稳定性,也有历时性之嬗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管窥佤族社会文化变迁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为云南较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的佤族,没有文字,刻木纪事,那么,千百年来佤族的历史和文化靠什么来延续和传承.通过佤族典型的文化特质司岗里神话和木鼓文化,来探讨佤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那就是深植于民间,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谣.正是歌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无文字民族文化信息这种神秘文化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于佤族木鼓的原始用途,目前学者持有警器说、法器说、乐器说、崇拜之物说等几种各异的观点。综合目前佤族木鼓研究成果、鼓文化研究成果以及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纪实,再根据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佤族木鼓上述用途应是一种历时性而非共时性存在。在所有用途中,战争之用的警器应是其最原始的用途。  相似文献   

8.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西盟佤族节庆活动就是大型的宗教活动,现为大多数佤族所认可的节日有:新米节、播种节、“崩南尼”、接新水、“穷克落”(拉木鼓日)、过大年、接新火等。佤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节日有其重要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功能;增强村社联系和娱乐功能;增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功能;满足佤族群众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繁荣佤族地区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之岳宋和马散属于“阿佤山”中心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佤族原始宗教和民俗,价值观和民间信仰,以“魔巴”为中心,论述全球化背景下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情况,揭示魔巴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佤族木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于云南省西南部边境的佤族,是我国南方诸多民族中的一支古老民族,素以勤劳、勇敢、纯朴、善良著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他们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习俗,其中“木鼓”正是这种习俗的生动表现。 佤族木鼓是—种原始的打击乐器,也是佤族人的一种古老祭器。木鼓与常见的革鼓不同,是用整段粗壮的树干凿制而成,不蒙皮。一般长为2米,直径以树干的粗壮程度从0.6—0.9米不等。凿制时先在鼓身横侧挖一条宽5厘米长约1.4米的凹槽,然后顺着槽凿下10来厘米后再逐渐把  相似文献   

11.
中缅佤族人民群众被分为两个国家的公民是特定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社会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冲击,制度环境、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必然迫使佤族传统民族伦理文化在新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异质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差异性的扩大,不同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的“同一性”将会逐渐被削弱,从而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2.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3.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4.
对民族村寨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目前旅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选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为研究对象,经细致的调查,缜密的分析,试图对翁丁村佤族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建立佤族活态文化旅游村是翁丁佤族村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佤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为佤族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可能。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流传于整个阿佤山地带,乃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内容不仅涵盖了宇宙、人类及万物的起源,还包括了佤族及其先祖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当我们将这部神话传说与失落千年的古滇国文化、夜郎文化、哀牢文化和石佛洞文化进行链接的时候,佤族那段走失的文明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传承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指出在口承文学日益消失的今天,"司岗里"神话的影响仍然渗透在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佤族传统文化得以存留延续的内在依据,在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下,它正面临着断裂消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佤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于受其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其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在许多层面透射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有效地维持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共存。解析佤族传统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其研究也将有助于为当代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地理学、民族学、建筑史学、考古学等知识 ,以大马撒佤族父系原始社会末期传统建筑文化为例 ,剖析佤族传统意识形态对建筑文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大马撒佤族建筑文化受“猎人头”宗教影响 ,以特有的建筑语言 :木鼓房、大房子、鬼林、牛尾巴桩、老母猪石、牛角杈桩展现他们的世界观。并揭示其建筑语话的社会功能 :加强全寨凝聚力 ,威慑敌对部落和外族 ,捍卫生存权力。佤族部落建筑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要素有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