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炜是当代作家中“理想主义”的坚定持守者,他的“理想主义”在其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中分别表现为道德理想主义、生态理想主义,而《你在高原》对先前持守的两种理想主义形态有所修补、调整,梳理理想主义形态及其变化轨迹,对于理解张炜的文学世界,理解文学在当下人的精神格局中的存在状态,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张炜的《你在高原。西郊》是对自己创作立场的一次自我清理。通过文本的结构、意象及众多的隐喻,通过对于历史记忆、田园记忆的“记忆的理想主义”的返回、探寻,张炜在矛盾中建构了自己的“现实原则的理想主义”创作原则,从观念的写作走向了生活的写作,实现了自己艺术思想的一次艰难的蜕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你在高原》保持了张炜“纯文学”、理想主义等一贯风格,然而在坚守之中,却体现出超越以往的高原气魄。小说不仅打通城乡叙述的界限,在理想主义高扬的同时增强了人物的自审性,而且具有超越本土经验的思想性和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这种超越标志着张炜创作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茅奖的获得,也体现出文学对他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张炜创作的众多小说构成其文学世界的四重境界:“芦青河”境界、“古船”境界、“野地”境界与“高原”境界。四重文学境界的建构汲取了道家水文化的智慧,虽历经形态变化,其本质始终如一,最终以“善”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四重境界如同四座山峰,标示着张炜小说一刨作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景致,从一重境界到另一重境界,张炜小说创作不断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对既往境界的舍弃与否定,正是多重境界的营建与数峰并存,使得张炜的小说世界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上)》2010,(7):158-159
曾经以《古船》《九月寓言》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张炜,新近推出长达450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该书分十个单元、三十九卷。据作家出版社介绍:这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最长、最为卷帙浩繁的一部纯文学著作。从萌生写作念头到最终完成交稿出版,整整二十年。张炜说:“萌生一个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阴……”《你在高原》是张炜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完成的心血之作,他把这部书称为:长长的行走之书。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高校教师的职务结构决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现象越来越突出。文章从“职业高原”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应对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技能形成过程的练习中期,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这时,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学生作物理练习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做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二、为什么会产生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物理练习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旧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用的方法必须改变,而新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新方法尚未建立.具体表现为学生还没有掌握…  相似文献   

8.
青年工人小李最近突然犯起了愁:拿到了中级工证书以后,这技能水平却怎么练也上不去了。是不是自己就这么大“能水”? 其实,小李遇到的是技能训练中的常见问题——“高原现象”。它是可以克服的,请看——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校管理干部的“职业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职业高原”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分析了高校管理干部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原因,提出了从组织和个人两个角度来有效地避免和克服管理干部“职业高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不容漠视的“高原现象”罗腾根初学围棋者,长进神速,一旦入门,棋艺便停滞不前,总是“老样子”。学书法,学弹琴,都有类似感受。这便是人们学习某种技能,中途会出现且又是难以逾越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上也较为常见,究其形成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6.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