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2.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当时主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英雄叙事。同时,它又是一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歌颂了人情人性,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气息。本文将结合《百合花》,论述"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齐金颖 《读写月报》2023,(13):24-26
<正>《百合花》是茹志鹃的经典短篇小说名作,也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必讲篇目。小说依托战争题材,歌颂了主人公百合花般纯洁高雅的人性、人情和心灵。小说虽然以《百合花》为题,却没有把花作为主要物象融入文本,而是让撒满百合花的“被子”成为文中重要的线索和元素。“被子”在文中以不同的形态多次出现,  相似文献   

4.
作家茹志娟在《百合花》中描写了人情。弘扬了人性。本文从人性美的内涵、具体表现进行探讨。来研究作品所要阐释的真正意义,继而从本察作家身份,成长经历,写作背景的角度分析《百合花》中精神要义形成的诸多因素,从而探寻根源,挖掘艺术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中,对于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它象征"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象征军民鱼水情。事实上,这是一种审美误读。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解读,我们才会发现文本中散发的是人性与人情的暗香。  相似文献   

6.
《百合花》是在一种温馨而又让人感伤的情感氛围里着力于对美好人性与人情的诗意赞美。本文通过细读,发现《百合花》的叙事策略在文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把美好人性人情的故事与战争英雄的“传奇”成功地拼接在一起。因而对英雄精神有节制的颂扬与对普通民众情感的真实书写的完美糅合赋予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通过细节的重现和繁简、疏密、虚实的间隔,以及由淡而浓、由弱而强的转换,形成优美的艺术节奏,使简单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委婉细腻地表现了战争环境中的人情、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9.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反常合道”是我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准则,亦为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百合花》中隐藏着战争叙事与诗意书写之反常、物资匮乏与精神丰盈之反常、性别隔阂与人情交融之反常、英雄事迹与“普通”“青年人”之反常。“合道”则是更本质、更深刻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的回归。探究“反常合道”的抒情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百合花》的认识从局部走向整体,由表层到深层。  相似文献   

12.
《百合花》是茹志娟登上文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提倡书写大场面、歌颂大人物的文化背景下,《百合花》以“通讯员”“新媳妇”两个小人物的塑造,歌颂了战争年代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关于细节的设计和描写将这种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主题在作品的结尾集中爆发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茹志鹃的《百合花》的风格“清新、俊逸”,但也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小说首先书写了美好的人性人情,后来又把这美好毁灭。美好和毁灭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悲凉感,创造了特有的悲剧效果,虽然和当时的“左”倾文艺思潮不相适宜,但也正是这悲凉成就了《百合花》经久不衰的美。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亦是成名作,写于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15.
《名作欣赏》一九八九年第一期上刊载的段祟轩同志的《青春与生命的挽歌——重读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文,确实提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即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深入挖掘作品的内蕴,着眼于学生感知能力的健全开发,启迪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但是,我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又深感文中的论述“既有悖于作家的创作初衷,也有悖于正常人的审美心理”,有必要再议论一番,以求得对《百合花》的正确理解,也更好地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正确方法。茹志鹃创作于一九五八年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不受当时形势的干扰,以独具个性特点的艺术笔触,抒写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确是一篇精美的艺术作品。其思想、艺术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很难用一、二个概念把它囊括殆尽.仅从作品的思想内涵来说,我们既可以从军民骨肉情的角度去认识,又可以从革命战争必胜的方面去理解;既可以从青春与生命的消失和毁灭去探讨,也可以从青春与生命的奉献和价值去挖掘;既可以从人情、人性之美去分析,还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文学史中,《百合花》的主题往往被界定为“歌颂军民鱼水情”。实际上,去除简单化和功利化的认识,《百合花》的主题有其多义性和丰富性,它表现了茹志娟作为一个女性作者对于战争和人性的独特体验与思考。《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形象完全出自于作者的虚构,她掩盖了作品中对女性潜意识的抒写,以便于迎合20世纪50年代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朱江 《语文学习》2021,(1):48-50
恐怕没有哪一个词语,像《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在一篇短篇小说中,被反复提及。《百合花》是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于1958年3月的《延河》杂志。小说致力于表现解放战争的生活,揭示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主题。解读这篇文章中的“被子”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0月7日,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在上海病逝。其艰苦的身世中,有许许多多不幸之中大幸的故事,尤其是她与小说《百合花》的风波,更令人嘘唏。1956年,任上海《文艺月报》小说编辑的茹志鹃,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她是根据自己当年在新四军部队卫生队发生的一个小  相似文献   

19.
贾晓晖 《现代语文》2006,(6):121-122
记得在我们中学时代,语课本中节选有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百合花》这部短篇小说,当时对它还没有多深的理解,可是那些素雅的百合花却映在了脑海中,带给我一片纯净的天地。时隔二十年,重读《百合花》,那静静散发的芬芳依然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20.
用花的名字来命名的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既符合当时的战争文化的意识形态,又触入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其细节描写、诗意风格倍受文学批评家的青睐。茹志鹃用女性作家独有的明朗秀丽的审美直觉,采用浪漫主义田园抒情的形式,对战争文化既有反叛、又有承袭,可以说小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