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高原鼠兔作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型植食性动物,对生态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高原鼠兔与植被群落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2019年7—8月以西藏中部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无高原鼠兔干扰与植被物种多样性之间具有何种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物种159种,优势科为莎草科(Cyperaceae Juss)、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Asteraceae Bercht);(2)与未干扰区域相比,有高原鼠兔干扰区域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加;(3)高原鼠兔干扰区植被总覆盖度降低,裸地面积增加,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覆盖度升高;(4)有无高原鼠兔研究样地群落相似性为37.10%,为中等不相似,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5)高原鼠兔洞穴数量与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显著。研究表明高原鼠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的协调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2.
西藏的草原保护状况面临危机,以高原鼠兔为主的草原鼠害的影响是造成我区草原大面积退化一个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鼠兔对藏北草原的危害模式,科研人员于2007年8~9月间前往当雄、那曲、班戈等地,对鼠兔的危害及天敌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藏北大量区域存在高原鼠兔Ⅱ级中度危害,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Ⅲ级重度危害。同时了解到鼠兔的天敌主要为以香鼬、黄鼬、艾虎、藏狐等为主的食肉目小型哺乳类和以大篙、棕尾篱、猎隼等为主猛禽类两种。提出要结合鼠兔的危害方式、发生机理,以生物控制为主要方式来抑制高原鼠兔的爆发,避免药物防治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推动藏北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草原保护状况面临危机,以高原鼠兔为主的草原鼠害的影响是造成我区草原大面积退化一个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鼠兔对藏北草原的危害模式,科研人员于2007年8~9月间前往当雄、那曲、班戈等地,对鼠兔的危害及天敌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藏北大量区域存在高原鼠兔Ⅱ级中度危害,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Ⅲ级重度危害。同时了解到鼠兔的天敌主要为以香鼬、黄鼬、艾虎、藏狐等为主的食肉目小型哺乳类和以大鵟、棕尾鵟、猎隼等为主猛禽类两种。提出要结合鼠兔的危害方式、发生机理,以生物控制为主要方式来抑制高原鼠兔的爆发,避免药物防治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推动藏北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鼠兔和兔子是亲戚 高原鼠兔没有尾巴,习性如鼠,形似兔,故名"鼠兔".但它们不是与老鼠同属于啮齿目动物,而是与兔子有亲缘关系.全世界鼠兔有30个种类,且仅存于中亚和北美洲的西北部山区.其中10个种别只在中国才有,9种是西藏特有种.只有高原鼠兔在高山草甸和草原上处处可见.  相似文献   

5.
湘泓 《百科知识》2014,(9):45-45
正鼠兔虽然看上去很像鼠类,但却和兔类是近亲,它们都是从原古兔演化而来的。后来分化成为两支:一支是耳朵长、前腿短、后腿长的兔类;另一支是耳朵短圆、四肢几乎等长但都比较短、尾巴退化得只剩下痕迹的鼠兔类。广袤的青藏高原是高原鼠兔的家园。它们分布于高山灌丛、草丛等地带,以植物为食。高原鼠兔在很多方面对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同生活在其他生  相似文献   

6.
高原鼠兔对西藏高寒草地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学红  杨富裕  孙磊 《西藏科技》2006,(3):50-51,58
高原鼠兔严重危害西藏草地环境,其分布已遍布藏北草原。在西藏,系统的科学研究高原鼠兔的发生、危害及防治规律,对改善青藏高原及全球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兔子曾被归类于啮齿类哺乳动物当中,后来科学家发现兔子与其它啮齿类哺乳动物如天竺鼠、仓鼠、松鼠等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兔子除了上、下颔各有四颗牙齿外,同时亦生有一对细小的牙齿排在上颔门牙后面,而啮齿类动物则没有。所以兔子在动物分类学上独立成为哺乳动物中的兔形目。兔形目可分为两科,分别是鼠免科(鼠兔Pikas)和兔科(家兔Rabbits及野兔Hares)。下面我要讲述的故事就是关于一只鼠兔。  相似文献   

8.
黄兔尾鼠 (Lagurus Luteus)是荒漠草原的代表鼠种之一 ,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部荒漠地区。 70年代以来 ,内蒙古荒漠草原鼠疫动物流行期间 ,从该鼠体内曾分离出鼠疫菌。因此 ,对该鼠的鼠疫动物流行病学意义有必要进行探讨。1 自然地理概况乌拉特中旗位于乌兰察布高原西部 ,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大部分为荒漠草原 ,以戈壁针茅十锦鸡为代表的地带性生境是主要生境 ,其间有典型的非地带性生境 ,如白刺沙丘生境和过渡带生境。年平均降水量 1 88mm。2 黄兔尾鼠的分布及生态黄兔尾鼠主要有以下两种栖息类型 :2 .1 密集分布型 :该类型…  相似文献   

9.
袁屏  辛夷 《科学大众》2010,(11):36-40
夏天,是高原观鸟的好时节。我和我的朋友们终于出发了,当我们的汽车刚刚驶离青海省会西宁不久,一片广袤无垠的高山牧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星星点点的帐篷、牛羊,紫色的翠雀花迎风摇摆。仔细看,还有雪雀、百灵在草原低低地飞行……不过,这次观鸟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发现了高原鼠兔和它们的房客。伴随着雪雀的一定有这些长着圆圆的大耳朵,没有尾巴,在草原上到处蹦跳的高原鼠免,很多人都把它们当作老鼠看呢,它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实在是招人喜爱。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农业地域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鸿 《资源科学》1981,3(2):7-13
一 在世界农业地理上,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区域。辽阔的土地面积,罕见的海拔高程,复杂的地表形态,多种多样的生物气候环境,使高原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 海拔高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色。在本文讨论的地区范围内,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面只占全区总面积15%,3000—4500米的地面约占35%,4500米以上的地面约占50%,其中有许  相似文献   

11.
翟俊  肖桐  杨旻  孙晨曦 《资源科学》2016,38(5):814-824
海岸带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由于其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人类对该区域的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海岸带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是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和过渡带,长期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势必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遥感获取的区域不透水地表分布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不透水地表面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海岸带10km缓冲区内不透水地表扩展与生态用地之间的占补关系发现:①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面积持续增加,与经济和人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相比人口密度,沿海各县GDP密度与区域地表不透水率具有更好的相关性。9年间,沿海地区GDP密度明显提升,沿海各县平均增加了2986.8万元/km2。人口密度平均增加了181人/km2;②从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包括新增不透水地表和不透水率增加。新增不透水地表主要以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为主。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制约,例如地形、海拔、坡度等因素;③本研究选取的七个典型区海岸带不透水地表扩展均以占用耕地为主,但在不同缓冲区范围内,不透水地表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点。南部的三个典型区(北部湾、海峡西岸、珠三角)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占用生态用地强度高于北部三个典型区(京津唐、辽东湾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这主要由于这些区域生态用地面积比例较高而引起。在未来的海岸带保护与开发规划中,应综合考虑生态本底的区域差异,进而寻求更合理的生态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兴文  李跃清 《资源科学》2010,32(10):1932-1942
青藏高原由于条件艰苦,地面观测站点少,对其地表辐射整体特征的认识还较初步。本文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的地表辐射收支工程(GEWEX-SRB)提供的卫星资料反演的1983年7月到2005年6月的地表辐射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基本特征及云对辐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全年均在高原西南部最大,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最小;②地表向上短波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存在区域差异;③地表有效辐射全年均为正值,在高原西南部最大,东南部最小;④地表净辐射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⑤云的地表向下和向上短波辐射强迫均在高原东南部最大,西部最小;⑥云的地表向下长波辐射强迫在高原西部边缘地区最大,西南地区最小;⑦云的地表净辐射强迫春、夏季在整个高原均为负值,秋季在高原东南部为负值、西北部为正值,冬季在整个高原均为正值并且水平变化小。  相似文献   

13.
河湟谷地气候变化对高原鼠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河湟谷地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和同时段的森林病虫鼠害资料,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气候变化与高原鼠害的关系,并对鼠害发生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的十几年来,河湟谷地冬季、春季、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呈偏高的趋势,这种气候背景使得土壤大于0℃出现的日期延长,有效活动积温增加,森林植物的物候提前、枯黄期推迟,高原鼠的活跃期增加、越冬期缩短、存活率上升、种群繁殖加快、繁育期延长、总量扩大、高原鼠害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河湟谷地气候变暖是高原鼠害加重和扩大的最直接原因之一,该地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高原鼠生存环境及食物供应链发生变化等是高原鼠害加重和扩大的间接原因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缺氧环境下外源性L-精氨酸预处理在鼠第一肝门阻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基础上建立L-精氨酸预处理模型,观察其保护作用。结果血清GSH-ST及MDA活性外源性L-精安酸预处理组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S组;而I/R组各时相点则明显较S组及IPC组为高,血清CAT活性L-精氨酸组各时相点均明显低于S组而高于I/R组,差异非常显著。结论L-精氨酸预处理对高原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理与L-精氨酸预处理明显减少高原缺氧环境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高原大鼠I/R时肝细胞损伤及改善肝脏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现有遥感地表蒸散的方法是基于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先求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再用余项法求出潜热通量。地表净辐射通量和显热通量的计算需空气温度、风速和地表粗糙度等非遥感参数,并且涉及到空间插值问题,由此增加了估算的复杂性并降低了估算的精度。引入反映地物固有热特性的物理参数一表现热惯量,结合地表辐射温度,充分利用遥感较易获取的这两个参数来估算地表蒸散,可弥补上述不足。利用河北省易县崇陵流域卫星过境同步观测的地面资料,以2007年5月28日过境的LANDSAT/TM作为数据源,尝试利用表现热惯量来遥感地表蒸散的新途径。首先根据像元表现热惯量和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反演出像元的大气下行辐射,进而估算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其次,利用表现热惯量估算出波文比,再根据波文比时地表净辐射通量进行切割,然后代入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中,直接估算出地表潜热通量;最后,计算出崇陵流域日地表蒸散量,并获取其空间分布图。这种方法避开了估算显热通量的中闻环节,可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16.
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李家河2#大桥同时跨越宣悟公路和李家河,采用鹰架法施工,基础采用钢管支墩,纵向设计为贝雷片纵梁。本文重点简述贝雷片施工时的变形控制及观测。  相似文献   

17.
基于ASTER数据源的地表参数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天星  陈松林  马娅 《资源科学》2008,30(8):1275-1281
以ASTER为数据源,反演了研究区的地表温度(LST),并提取了NDVI、植被覆盖度、不透水面密度3个参数,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不同层次上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其他3个参数的定量关系,以寻求其内在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对城市热岛的表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土地利用类型或整个研究区上地表温度与其他3个参数的关系异常复杂,很难用线性表达;而在1%的间隔尺度上平均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不透水面密度分别呈明显线性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在0.01间隔尺度上地表温度和NDVI关系仍较复杂,呈分段性变化;另外,植被覆盖度、不透水面密度对城市热岛的表征性和代表性要强于NDVI,利用二者研究城市热岛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城市热岛与下垫面参数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ASTER数据源的地表参数关系分析——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STER为数据源,反演了研究区的地表温度(LST),并提取了NDVI、植被覆盖度、不透水面密度3个参数,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不同层次上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其他3个参数的定量关系,以寻求其内在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对城市热岛的表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土地利用类型或整个研究区上地表温度与其他3个参数的关系异常复杂,很难用线性表达;而在1%的间隔尺度上平均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不透水面密度分别呈明显线性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在0.01间隔尺度上地表温度和NDVI关系仍较复杂,呈分段性变化;另外,植被覆盖度、不透水面密度对城市热岛的表征性和代表性要强于NDVI,利用二者研究城市热岛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城市热岛与下垫面参数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急性高原肺水肿血浆TNF-α、IL-6、ET-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鹏  陈浩  陈露 《西藏科技》2004,(4):40-41,45
目的了解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TNF-α、IL-6、ET-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7例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浆TNF-α、IL-6、ET-1的变化,并同时测定白细胞数和体温变化.结果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TNF-α、IL-6、ET-1水平较明显升高(P<0.01).而且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及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TNF-α、IL-6、ET-1在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和体温也明显升高,说明急性高原肺水肿可能是一非感染性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39个站点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EOF分解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有:高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西北部降水的空间差异更为显著。近50年来高原夏季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E O F分析揭示高原夏季降水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中南和东南部分布型、南北反相型、全区一致型以及高原东部呈现“+-+”分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