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从网民心理角度论“人肉搜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网络社区“人肉搜索”登场以来,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领域,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传播的奇迹。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是一种人际传播,不仅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是网络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对于这一现象,学界更多地是从法学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人肉搜索与网站法律责任”以及“人内搜索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加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网民的心理角度对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9,(1):11-11
有“网络暴力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三网站案,日前一审宣判,两家网站被判侵权,一家网站免责。这是网络上流行正盛的“人肉搜索”首次推向司法领域。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网友参与提供信息,借助网络传播信息,查找某人身份、追寻某事真相的“网民行动”。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短语“中国特色网上追捕”。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既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又有可能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网络上的一次次“人肉搜索”事件早已让世人熟识了这个名词,它的影响也由网络蔓延到现实世界,它所引发的信息聚集现象及其后果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法律范畴,也触及着社会传播和网络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7.
自2001年“陈自瑶事件”始,网络“人肉搜索”现象逐渐引起了传统媒体与现实社会的关注,本文分别从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对该现象进行了概念、传播机制、文化成因等方面的探析,并指出作为技术进步的“人肉搜索”应该在人类的手中得到善用和规制,并呼吁推动相关网络法规或网民自律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18日,“网络暴力第一案”吸引了众多媒体。 一个死亡博客引出了网络的“人肉搜索”,并引发网民在现实中做出过激行为。2008年12月18日,被称作“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告大旗网、天涯网与个人网站“北飞的候鸟”索赔名誉权、隐私权一案,在朝阳法院落槌。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是基于特定议题的众多网民共同参与的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过程.文章基于“辽宁女”事件分析抽象出了人肉搜索的基本过程,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当前人肉搜索的主要研究现状.从产生条件、激励因素及演化过程详细讨论了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合过程,并阐述了两种典型的自组织聚合结果——网络信息资源自组织与网络社会关系自组织.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是高度情境化的“集体行为”,即在“张力”情境中,网民群体自发地围绕某个事件或议题展开的“非体制化”行为.2008年前后,人肉搜索进入常态化出现的轨道,且在道德、法律及公权力领域最为活跃,“范例事件”的启发性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人肉搜索事件中,谣言与“刻板印象”和“脚本”紧密相关,暴力在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及道德事件中最突出,且谣言与暴力的相关性显著,但两者与公权力介入的相关性不显著.人肉搜索的“紧急规范”具有情境性、突发性,很难杜绝谣言和暴力,但“紧急规范”可能会表现出一种自我修正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透视“人肉搜索”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01年微软陈自瑶事件中人肉搜索的首次发动,到2006年的铜须门、虐猫事件,再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华南虎事件,网民的网络追杀和人肉搜索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在今年的5·12之后,我们看到:被称为绞肉机的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道德及监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主要有侵犯隐私和网络暴力。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坚持“以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结合,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搜索队伍,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并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14.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掀起轩然大波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只有完善网络暴力治理及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主流舆论介入机制、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提高网络媒体受众的传媒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规避"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的正义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他,给他人肉搜索;恨他,也给他人肉搜索“,这句话描述了“人肉搜索“的两面性。2006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自杀事件“,2008年的“车展红衣清洁工MM走红网络事件“,由于当事人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在网络中暴露,当事人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侵犯,成为“人肉搜索“的“暴力面“。  相似文献   

17.
网络暴力是与人肉搜索相伴的一个词语。什么是网络暴力,至今在法律界并没有准确的概念界定。本文就以"雷政富事件"为例,简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1.何为网络暴力有专家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对于人肉搜索应该不断进行规范和引导,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网络立法,依法治网,提高网民媒介素养,从而使人肉搜索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海啸 《大观周刊》2010,(41):135-135
人肉搜索就是网民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汇集能力,寻找某个人的基本信息,人肉搜索起源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其后经过了寻找虐猫女、死亡博客等事件。随着人肉搜索的进一步发展,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弊端也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