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软实力有优劣和正负,不同类型的软实力需要不同模式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理论揭示了新的传播模式,在这个视角下公共外交既包括国际广告、对外宣传等信源外推型公共外交,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人员往来等传受平衡型公共外交,更有秘密信息传播等受者主动型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的分析表明,不断挖掘中国软实力资源,提升软实力、积累公共外交势能,是提升公共外交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程章芳 《东南传播》2021,(12):22-24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本文基于新公共外交视域,提出创设"省级国际传播体系"的构想,并结合福建等地国际传播的丰富实践,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将该构想落地的具体路径.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新方向,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的交集谈起,探讨当代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策略的互动.认为新闻传播要渗透"公共外交"的整体意识,设法让中国的声音通过新闻传播来告知世界.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上将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认知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国家对外传播的载体定义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体育外交以及舆论外交(包括媒体外交)等。本文讨论的是其中之一的经济外交载体。文章从国际经济论坛、经济谈判、能源外交、公司外交与国际经济援助等方面,阐析了经济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切入,回顾了Web1.0和Web2.0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在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分别讨论了Web3.0的两大关键技术——NFT和元宇宙是如何重新界定甚至彻底改写了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理念规则和实践路径,并结合对学界前沿观点和业界最新案例的梳理,总结和提炼了Web3.0时代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趋势与愿景。  相似文献   

6.
公共外交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公共外交的形式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俄罗斯在公共外交领域应当说基本上是刚刚开始。作为一个"新手"或"后来者",近年来俄政府也开始学习西方一些国家经验,重视公共外交。在这个过程中,以"今日俄罗斯"为首的多语种电视频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电视为载体,利用多语种的优势,向国外民众传递外交信息,拓宽外交渠道,从而达到媒体公共外交实现的目的。本文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为例,探讨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以期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之"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论坛于10月28日上午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出席本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黄星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作特邀演讲.来自学界、业界的数位专家学者围绕"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话题作了精彩发言,重点探讨了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战略、策略及其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公共外交的作用日渐凸显。我国要加大公共外交的力度,离不开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CNC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有其优势,搭建了对外信息传播的平台,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公共外交拓宽了渠道。与此同时,CNC的开播本身也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播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仍有不足,对此提出加强公共外交、加强文化外交、加强文化创新、加强国际文化传播能力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公共外交也愈显重要,而利用重大事件作为公共外交的抓手,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在公共外交中能遵循传播规律,利用企业整合营销概念中的精髓思想,则可以使公共外交更为高效。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一年多就启动、历时整整15个月的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对我们目前的外宣工作和新闻传播都是一个示范。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外交议题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国各方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传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也将使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更灵活且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从美国的公共外交认识国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的研究,西方所谓的国际传播从来就是"一种战斗话语",服务于战争和冷战。而作为国际传播的公共外交,虽然可以理解为以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克服国家间政治壁垒和文化间交流障碍、通过与对象国公众的沟通而影响其政府对外政策的国际政治形态,但它的"战斗性"仍然没有获得必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外交议题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国各方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传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也将使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更灵活且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主题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会议共设“新媒体与对外传播”、“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党和军队国际形象传播”、“新技术应用与传播”五场分论坛.本文就研讨会的一些独到观点和看法以及会议达成的共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是一次充满创意的公共外交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人民日报社第一次举办全球短视频大赛,其海选式全球动员模式值得系统分析。本文从大赛公告、激励措施、宣传推广、作品评选、网民反馈等环节分析大赛的全球动员模式,为开展国际传播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23年的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世界之窗”的学术想象力,围绕全球与本土、历史与边界、方法与议题等三组关系深度聚焦七类热点议题:全球与本土意义上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蓬勃涌现的“国际传播意识”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的“南方转向”;历史与边界层面,对国际传播史论的重访与再书写、跨学科边界拓展意义上数字化公共外交研究的多维度展开;方法与议题层面,多元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对全球数字平台的审视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听取向,以及发展与技术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庹继光 《新闻界》2006,(5):104-104,121
电视的介入,对于体育传播乃至体育运动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电视进入体育运动以后,电视传播将体育比赛由小圈子的、贵族式的活动变成了一个普罗大众的“公共领域”,体育变成电视体育是这场变革的核心。①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干脆把当今时代称为“电视体育的黄金时代”。国际奥委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媒体外交日益受到重视,实践日益增多。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以媒体为外交行动者进行的外交实践,提炼媒体外交定义与特征认为,媒体外交是媒体行业作为国家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下以自身为行动主体进行的外交活动,具有外交性强、主动性强与规格高的特征。以媒体为行动主体的媒体外交是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进民心相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力支撑与补充。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上将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认知有所不同,笔者基于国家对外传播=国家(对外)行为+解释国家(对外)行为这一框架,将国家对外传播的载体定义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体育外交及舆论外交等。本文讨论的正是其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