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共33篇497章,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思想、言行,塑造了一个生动活跃、五光十色的士人群体。司马迁首先为战国士人立传,《史记》中纵横家的传记篇幅之长超过了除孔子外的其余诸子传记之和;西汉末年刘向搜集、整理战国士人资料,成书《战国策》,自己认为是"纵横家之说",褒扬战国士人为"高才秀士";宋代曾巩则斥责该书为"邪说",认为战国"游士"其言其行"为世之大祸明矣",主张"放而绝之"。作者认为在纷争不息的战国政治舞台上,纵横家们纵横捭阖,呼风唤雨,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谱写着一曲曲特殊的生命交响曲,他们是清高与世俗、高尚与卑劣、机智与狡诈等种种矛盾的混合体,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从正面或负面影响历史的发展。本文从产生背景、功利和谋略等方面对战国纵横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枢轴时代,诸子的学术思想建树彪炳可观,决不仅仅限于政治、哲理层面,此外即便在史学思想层面也卓有成就,沾溉千古,由此后世学者有战国诸子源出史官文化之说,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也应特设专章,为之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3.
纵横术揣摩和纵横家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知识份子阶层——文士,亦称士。战国时期士成了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战国时代的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人生价值、思考宇宙本源、探讨治国方略的处士;另一种是以智谋机巧活动于政治外交舞台的策士;战国末年,又出现了一批文学侍从之臣,则是处士与策士之外的另一类士人。处士与策士的活动都离不开游说。孔子周游卫宋陈楚,孟子游于齐梁縢,要靠游说以  相似文献   

4.
从《汉志》诸子分类说到百家异趣中的思想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战国诸子及其著作的思想归属,《汉书·艺文志》做出了明确的划分。后世对此有许多批评。诸子思想本是丰富多彩的,硬性把一个思想家归入某一类,削足适履在所难免。放开看去,诸子思想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许多融通之处,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思想交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思想趋同是战国时代百家异趣主旋律中的一个重要音符,纯而又纯、绝对对立的两派思想本来就不存在。从庄子、荀子、韩非子、司马谈直到班固,上古时代的学术批判有认同,有别异,别异的任务重于认同,而别异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排斥异己乃至于消灭异己,因此对诸子之间的思想趋同自然不太留心。趋同与异趣并行不悖,这才是战国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真实景象。共同的社会历史性是思想趋同存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自此直至秦汉统一的这段时间里,士阶层以它独特的社会角色和人格形态标志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顾炎武《日知录》)的时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社会形态迥然异于春秋之时。这“无定主”的“士”中就有纵横家之流,他们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活跃的一群。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当时,争辩讨论的空气异常活跃,诸子百家为了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竞相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诸子散文主要是议论性文字,但却具有不可抹杀的艺术价值。战国初年的《论语》和战国中叶的《孟子》、《庄子》,就是诸子散文中极具特色的珍品。现以这三部作品为例,来探寻一下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和艺  相似文献   

7.
战国纵横家不仅有"术",而且有"学"。纵横之学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样,都是以政治为核心的。纵横之学主张用智不用德,用谋不用勇。外交领域是纵横家施展智谋的最好舞台,因此纵横之学主张外交保国。纵横之学产生于商业发达的战国时代,因此染有商贾习气,这也是纵横学说被后世统治者所扬弃的致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战国诸子之学不仅受到周代传统王官之学的影响,更注重从民间资源中汲取智慧的养料.民间智慧对战国诸子之学的影响随着战国诸子学术自身的发展而日益重要,这种影响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战国诸子著作中各类叙述性材料的具体比例,也对战国诸子学术精神风貌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战国纵横家不仅有“术”,而且有“学”。纵横之学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样,都是以政治为核心的。纵横之学主张用智不用德,用谋不用勇。外交领域是纵横家施展智谋的最好舞台,因此纵横之学主张外交保国。纵横之学产生于商业发达的战国时代,因此染有商贾习气,这也是纵横学说被后世统治者所扬弃的致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荀子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最为老师”,有很大的声望.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精华,并对儒家思想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于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所以他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较高的综合阶段.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的社会政治由分封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学术的主流亦由自主型向实用政治和君主专制的从属型转变,战国后期,汉语已改变了了古简的面貌,有了更充分、准确的表现力,诸子和游说之士的论辨既从思辩的深度,广度上也从辞修饰上大大促进了汉语的发展;荀子上承诸子,在学术的许多方面是总其成,又开启了秦汉学术,甚至可以说是汉代重建学术的先导;同时,荀子又预示着中国思想上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陈红映《先秦诸子起源新探》认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搢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官府——搢绅——六经——诸子。“六经”是诸子的源头,不仅思想方面如此,文学方面也是如此。华仲麟《诸子与诸子学》提出,先秦诸子之学,涵容至广,派别纷陈。然而真正足以代表中国诸子与诸子学正派主流,不过儒、道、墨、名、法五家而已。更严格说,真正卓然自立而互不依傍者,只有三家,所以诸子十家之学,当以儒、道、墨为第一流;阴阳、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谋臣策士众多,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那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在先秦的文学典籍中,我们经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人文精神在周代礼乐文化与汉代经学文化的基础上构筑而成。然而,司马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学继承者,他既批判继承了周、汉文化与儒家的政教意识,又接受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独立意识及汉初黄老之学的思想遗风,其人文精神来源呈现多元性特征。从时代角度看,司马迁的人文精神实质上是奴隶制王朝向大一统封建王朝过渡而衍生的产物,反映了周、汉文化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时代映像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作为商周以来的两大知识系统,王官之学和诸子之学并行不悖,在刘勰看来,诸子之学对经学起辅助作用。刘勰认为,"博明万事为子",诸子思想所及范围非常宏阔,他们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思考,相对于正统的王官之学,诸子之学最富于生命活力,其理论的创造力及思想视野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宏阔;子书是"入道见志之书",君子处世,志在树德建言,芸芸众生之中,只有英才特达之人靠自己的文章著述而建不朽之业;子学体现中国文化理性的光芒,也有深厚的诗性特色,诸子之学,集理性与诗性于一身,呈现出中国古代学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对子书的推崇及其人生志向来看,刘勰是想把《文心雕龙》写成辅佐圣人之学的子书的。  相似文献   

16.
战国诸子争鸣之际,出现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的局面,"黄帝"成为诸子百家言论中炙手可热之人物。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黄帝之学"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先秦"黄帝之学"的渊源是上古时代的巫术活动,代表的是在战国社会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科技发展背景下的数术与方技知识技术。先秦战国中后期所流行的"黄帝言"背后,有着较为相似的著述内容和较为接近的思考路数。  相似文献   

17.
士阶层的起源历来多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此固然不错,但此问题有待深入探析。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士阶层起源远自西周时代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之社会转型,只不过成为包括士阶层在内的社会阶层转化过程之加速剂。此外由于孔子所创新型社会教育体制中的思想转换因素,把士由旧式的社会政治仆役,塑造成新型社会文化守护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8,(3):83-90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显示出中国思想文化大放光彩。诸子百家中的大部分学派都集中出现于以齐鲁文化为中心的地区。先秦诸子中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都与齐鲁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齐鲁文化土壤上产生出来的诸子各家,思想学说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渊源于周文化;齐鲁文化合起来说一,分开来说,又有二者的不同,这在诸子学说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9.
谭家健先生说"(韩非)他所生活的战国晚期,……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使他能够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学说,充分吸取前人成果,从而集其大成,创造自己的独立体系.韩非的思想得益于此,其文章亦然."(《先秦散文艺术新探》),清人章学诚说"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9](《文史通义·诗教上》).韩非子之散文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集诸家之大成的特征,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考查,他的寓言创作对后世的历史白话小说创作确实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诸子辈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人的智慧表现出耀眼的光采,他们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料在后世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中国人的信仰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正确阐释战国诸子对中国文献学方面的贡献,也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研究儒学史、文献学史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