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神话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学传统文化主题最早的审美形态,民族文学传统思想文化主题来源于民族神话.古希腊神话人本主义思想文化主题和中国古代神话理道思想文化主题,对各自民族文学和文化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后世的历史、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对文学的主观意识包括文学思想主题的作用是有限的,并非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原始神话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最活跃的文化形态之一,既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开端,也是文学活动的肇始。其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结构原则,深深地沉积在不同民族的心理、文化和精神的底层。我们从神话的原始文化表征中可以看出中西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实质。本文试从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对中西创世神话、救世神话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探讨中西神话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和艺术魅力。创世神话是原始人类初期对自然和社会积极认识的成果与知识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起源、宇宙起源及神性英雄诞生等诸方面的丰富想象和幼稚思考。中西创…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文学都蕴含着一定深层结构的文化意识 ,即在特定的某一民族发展的历史时期 ,由于生活方式及其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生活沉积而形成的这一种族特定的深层文化生活及社会心理结构。本文以犹太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处境为视角 ,探讨犹太民族文化对犹太文学的浸润、影响及其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4.
一定的社会心理,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联结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的中间环节,通常是通过各种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文学是文化形态的一部分,它必然反映出社会的心理特征,人们通过它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以及这种文化心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革,从而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兴与衰,进步与文明,落后与愚昧,进而看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本文仅就明清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心理的变革,作些微探讨。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的现代进化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具特殊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是民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不同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民族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性功能,同时,它也在伴随着民族生存发展条件与需要和民族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地积累和进化着。当民族文化的新质积累到临界区度并表现为人类社会从传统形态急遽跃迁到现代形态之际,传统民族文化也就相应地步入现代进化时期。科学地认识把握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进化的方式和途径,探索民族文化的现代进化对教  相似文献   

6.
文化,其本质是人精神上、意识上和情感上的建构与联系——思维本身的建构与联系。具有动态性、创造性、阶段性、差异性等鲜明的特性。文化形态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情感之间联系的不同的物化显现方式。人的精神活动体现出了四大文化形态:社会制度(政治文化)文化形态、思想意识文化形态、生产方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人类的精神活动或思维活动是与他所面对的对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的。人类的历史中形成了三个大阶段的文化发展分期。  相似文献   

7.
以女真民族为统治核心的金朝,无论就社会结构还是文化心理结构而言,都不乏迥异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历代王朝的鲜明特征。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大系统中一个处于较高层次和自觉意识极强的子系统,必然会与这个大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民俗、民族心理、宗教等协同运动,体现出这个大系统独特的功能。同时,文学,由于受到民  相似文献   

8.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9.
一、德语文化在德语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1.德语语言是德语民族文化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就是文化。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德语语言承载德语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讲德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等。  相似文献   

10.
民俗的本质是人民群众集体生活的总和,它是历史长河中继承发扬的一种综合文化,是文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渊源。民俗在文学作品中呈多层次渗透,文学民俗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民族集体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并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本质所在。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必然要体现民俗,因此文学的发展与民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我国现当代文献与民俗学之间的联系入手,分析了民俗与文学之间的渗透,阐述了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并由特定时空中的历史主体所具体操持的思维方式,不仅是一个民族特殊性格和精神的直接表征,而且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质赖以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既是中国古代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大一统的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又积淀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之中,参与并熔铸了我们民族的独特性格和独特的文化意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它的理论形态和理论特质的形成,虽然从对象性上说,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学实践所制约的,但若从其理论自身的逻辑必然性上分析却又直接导源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殊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舞蹈语言,以其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从西方古典芭蕾“开,绷、直,立”的外拓性形态与中国戏曲舞蹈”拧,倾、曲,圆”和内聚性形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传播舞蹈在起源上、形态上及文化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由此可以推论,一个民族的艺术也必然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殊心理。同时,文学是透视一个民族灵魂的窗口,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是非标准、价值观等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就可透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了解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对我们当代人的影响。任何民族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的民族是具有悠久文化的民族,对它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应该扬长避短,自为自强,才不愧于我们这个时代。人的觉醒首先需要一种正确的自审意识,然后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成为一个真正有主体性的人。本于此,笔者拟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怀才不遇主题,从这个侧面透视我们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封神演义》的多维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说是叙事文学的最高形式,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反映。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古往今来的小说似乎可以说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用美学方法写成的历史,成为这个国家或民族生活和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当然,小  相似文献   

15.
文明冲突论夸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马克思文明转型思想表明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不断转型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促进了文明转型。从纵向上看,东西方文明都已经历或将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积极的民族文化自觉的状况等因素,决定着一个民族向高一级文明转型的时间和方式。因此,不同民族通过加强相互交往,互通有无,培养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变及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实现文明转型的必由路径、不竭动力与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文化是个广泛的概念,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是特定社会中人类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体系,它超越社会有机体和个人心理而存在、传承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活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它们缺一不可。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展现的是这个民族绚烂多姿的文化形态。长期以来,我们对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7.
对图书馆与先进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图书馆与先进文化的关系1.对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理解一般认为,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总和。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决定了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阶级性,同时也具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统     
陆志平 《新读写》2008,(7):93-102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相似文献   

19.
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不同形态的现代文明,而且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文明在一个民族或特定社会中就会以公认的制度、公德、规范、习俗等表现出来;文明在个体身上就会以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要求的行为方式(或习惯)表现出来。而个体的文明行为不但受所处社会规范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作为人类宏大文化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始终吹奏着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持久的震撼力和极深的文化意义。而根植于悲剧土壤中的悲剧意识形式,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却孕育出了异质的悲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即中国的“柔”性悲剧意识和日本的“刚”性悲剧意识。这种差异与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性质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