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在"的本义是存在.事物的存在,须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故"在"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时,总是与表示处所、时间的名词连用,如"在机关"、"在学校"、"在去年"、"在今天"等等.  相似文献   

2.
伊人 《编辑学刊》2002,(4):68-69
说到"炒作",人们臧否不一,褒贬各异.但不管怎样,"炒作"作为一种功利性手段,在当今社会几乎是无孔不入、无域弗届,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图书行业中,当然亦不乏"炒作"的用武之地.关于"炒作"的是非利弊,容后再作辨析.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一宗书籍"炒作"个案.由此可以证明:书的"炒作"实是"古已有之",而到了商业及大众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不过是"于今为烈"罢了.  相似文献   

3.
1966年的春天肃杀凝重.政治局势的惊心动魄,已经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了.在"文革"即将爆发的严峻局势下,郭沫若提出辞去中国科学院院长,并发表了"焚书"声明,在国内外激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4.
在被美帝国主义称为"自由世界"的土地上,不少进步和正直的新闻工作者正受着残酷的迫害.报馆被封闭了,编辑和记者遭到了逮捕,一捆捆还在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被暴徒们焚毁了.这里汇辑的只是1957年资本主义世界千万个迫害新闻自由事件中的几件.它给我们绘出了这个"自由世界"新闻"自由"的真相.在美国美国是这个"自由世界"的头,也是这个"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在这个向来标榜"民主"与"自  相似文献   

5.
家业:北朝家庭继承内容的扩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国历史,"家业"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使用频率之高,是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这也证明当时对"家业"重视程度.故而"家业"的基本含义在这一时期也表露无遗.而此时的北朝社会也赋予了"家业"一词以全面的内涵.除了指代具体财产之外,文化、爵位、政权等等在当时也往往被看做是"家业"的主要内容,使得家庭可继承的事物有了扩展.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闻故事化"起源于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一般来说,就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而"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新闻栏目"60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题语,首先引入了"讲故事"的理念,从而一改电视新闻曾经的单一、刻板形象.随后,"电视新闻故事化"开始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二年级的二十几他学生.在六月十三日晚间.与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的同志座谈了"红"与"专"的问题.中国青、少年报编辑部同志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淡了对"红"与"专"的看法.他们说,做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具有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感情.也就是首先要"红:.过去编辑部有人认为.自己的文章写不好.只是因为写作技巧不好.不"专"的缘故.可是.一离开编辑部出外采访.由于自己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在矗矗烈烈的群众运  相似文献   

8.
叶永烈 《出版参考》2006,(17):26-27
在张国焘去世之后,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只剩下一人健在--刘仁静.在十五名中国共产党"一大"出席者之中,刘仁静最年轻,当时十九岁. 刘仁静在中国共产党"一大"上担任翻译.他自诩读过不少马克思主义英文版著作,在会上常与李汉俊展开论战.  相似文献   

9.
据考证,"公牍"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戎幕闲谈》一书.它是由"公"和"牍"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在唐代以前,单音词"牍"就已经具备了文档含义,并组成了"竿牍""案牍"等"牍族"文档名词.在宋代,"公牍"的使用次数大幅增加.在元代还出现了"公牍文"这种新的文体.清代其使用次数激增,民国时期出现了两部以"公牍"为名的著作,分别是《公牍学史》与《公牍通论》.到现代,"公牍"仅在人们引用旧时文献时才会出现."公牍"的含义较为稳定,从出现之时就泛指公文,后代也沿用了这一词义,且多为官员、文人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丛径  李莉 《现代传播》2004,(3):49-51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度"在舆论监督中具有重要地位.舆论监督的"度"应该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民主政治和公民的知情权相适应,要考虑国情民意.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舆论监督的"度"存在三个主要问题.舆论监督应该从"平衡度"、"透明度"、"自律度"三个方面进行把控,真正发挥其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国出版"走出去"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社会责任.自"丝路书香"工程实施以来,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支点从欧美国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照下,尽管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离"走进去"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文化强国视阈下,出版"走出去"应进一步做好海外市场的受众细分工作,在受众本位思路的指导下,加强深耕内容建设,在翻译工作中融入跨文化传播理念,尤其应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走出去".在为海外用户提供文化内容和阅读服务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院档案工作紧紧围绕促进检察工作这个中心,在建好基础上下功夫,在加强规范化管理上做文章.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做到,文件收发查阅强调一个"密"字.文件收集整理强调一个"全"字,组卷保证一个"准"字,整理装订注意一个"范"字,有效地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在"硬件"建设上同样舍得花大力气,做大投入.  相似文献   

13.
"文革"期间,一部分由"知青"创作的诗歌以手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流传着,后来成为"文革"后朦胧诗的先声.本文以几位"文革"期间"地下诗人"的诗作为文本.分析这批诗人在那一特定时期如何用诗的形式呼唤对生命的关照.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界》2000,(3):57-58
在图书馆学期刊上,有研究者撰文呼吁图书馆界"大家"."大家",词典释之为著名的专家.在图书馆界里,被冠上"著名"二字的"图书馆学家"不胜枚举.何故又去呼唤"大家"呢?"著名"是否也在贬值?"大家"恐怕要比那"著名的××家"高一档次.  相似文献   

15.
郭玲  张燕 《编辑之友》2001,(4):55-55
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作"与"做"的地方特别多.不论是日常生活语言,还是学术论著的书面语言,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是,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在编辑加工、校对文稿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两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当中出现混用和错用呢?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23日起,一则以"中国制造"为主角的广告在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播出.该广告片长30秒,以"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以"合作和参与"为理念,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产品.其投放对象为国际主流媒体.除在亚洲播出外,还计划在包括北美、欧洲等地区播出.这一广告是"中国制造"第一次以行业整体形象在海外亮相.  相似文献   

17.
美国西部时间6月5日下午1时,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加利福尼亚家中去世.一时间,国内各大传媒纷纷报道罗纳德·里根的传奇人生.在涉及罗纳德·里根总统的"任次"和"届次"时,为数不少的媒体出现了"任"与"届"混乱的差错.  相似文献   

18.
"九"作为数字,在我国民俗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常有"多"、"大"、"极"之意.如称我国为九州;形容天高为九天;形容地深为九泉;家族为九族等.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理念里,当人们赞誉一个企业时,往往首先会谈到它的规模,它的业绩,它的财富.虽然近些年来,"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形象"之类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还是一直在把"强"与"大"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这从"500强"、"100大"等社会对企业的评判标准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负面新闻"常常成为权衡新闻效果的铁律,总是与"负面影响"牵扯在一起.人为将新闻分为"正"、"负"的"新闻观",不但让媒体很难操作,而且经常惹出各种风波.以笔者浅见,所谓"负面新闻"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