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孩子应当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就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进入中年级以后,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辨别力在不断增强,他们往往不愿意再无条件地顺从家长的安排,两代人之间就会有冲突、有鸿沟。如何沟通,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能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即使孩子做出了在大人看来不可容忍的事情,也应该心平气和地去认真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地去理解孩子……一、多样沟通方式让孩子信任当父母发现孩子有烦恼或郁闷时,应该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细微的想法,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孩子克服自卑,看到希望,增添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产生"我能行"的良好感觉,满怀信心地向前走。  相似文献   

2.
一、热情地、科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对一切都感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也是创造性的起点。好奇好问这是求知和探索的体现。因此 ,家长、老师面对孩子没完没了的“为什么?”应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耐心。启发孩子动脑思考 ,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热情地对待孩子的提问 ,科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思考、灵活思维的胆量和能力 ,而不是形成呆板单一、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二、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 ;赞赏孩子的创造成果。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勇敢地探索、大胆地创造 ,家长老师应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例…  相似文献   

3.
鲁迅尝鱼丸     
鲁迅先生的做法并不是偏袒孩子,而是通过调查,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只有不无故地责怪孩子,相信和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  相似文献   

4.
纪俊闪 《家长》2008,(Z1):48-48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给予孩子恰当的疏导,这样,才能缓解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公园草坪上,一位母亲弓着腰,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汗流浃背地教孩子走路。有母亲的搀扶,孩子挺着胸,夸张地向前迈着大步。母亲一松手。孩子马上歪倒在草地上,母亲顺势躺在孩子的身旁,逗弄得孩子咯咯咯地笑。熟人跟她打招呼说:“你孩子还未学会走路啊?”她抬起头,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回答:“是啊,我孩子学得慢。”随即又抱起孩子继续学步,笑容依旧荡漾在脸上。多美好的画面!  相似文献   

6.
<正>公园草坪上,一位母亲弓着腰,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汗流浃背地教孩子走路。有母亲的搀扶,孩子挺着胸,夸张地向前迈着大步。母亲一松手,孩子马上歪倒在草地上,母亲顺势躺在孩子的身旁,逗弄得孩子咯咯咯地笑。熟人跟她打招呼说:"你孩子还未学会走路啊?"她抬起头,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回答:"是啊,我孩子学得慢。"随即又抱起孩子继续学步,笑容依旧荡漾在脸上。多美好的画面!三年前看到的那个画面,让我警醒:晚点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旦掌握了要领,他的表现不比别的孩子逊  相似文献   

7.
读懂孩子     
有人说,孩子是一本书,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的确,现在的大人不懂小孩的事,总感觉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化无常,让人琢磨不透。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就如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别小看每一位孩子,每位老师都要认真地读懂他,要细致地研究他。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孩子学会走近孩子,和孩子们交朋友,是了解孩子的前提。作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地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谈心,互相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地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时…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爱的哺育。爱是快乐与信任组合产生的复合情绪,爱是施爱者积极主动地"给","给"不是为了"得",但"给"必然会带来"得"。父母爱孩子就要注意孩子需要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合理满足孩子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以身作则,获得孩子的信任,同时,坚定信念,无条件地信任孩子,让孩子具有生活的底气;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孩子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使孩子具备"给"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是兴趣原则.根据孩子的兴趣,从开发孩子的智力出发,适当地选课外书.譬如,有的孩子喜欢听故事,有的孩子喜欢做游戏,有的孩子喜欢拼图案……孩子的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购课外书时,务必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有的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一味地为孩子选购唐诗宋词,或者提前让孩子过多地认字识数,这种做法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0.
今天,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不仅仅是该不该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了,而是如何趋利避害地发挥电子产品的作用。家长不仅仅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利用电子产品,更要做孩子的守护者,为孩子把好关,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积极提供协助。  相似文献   

11.
林丽 《文教资料》2014,(20):134-135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许多家长错误地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早”上,剥夺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顺序。树立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念,让孩子正常地学会爬行、走路,不过度地将孩子与他人比较,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学期,新老师,孩子能否尽快地爱上新老师,关系到孩子能否尽快地适应新学期的生活,甚至决定孩子一年的学习生活是否愉快。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只有喜欢新老师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健康愉快地成长。在孩子对待老师的态度上,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孩子尽快地适应新学期的生活,喜欢新老师,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1郾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的不足孩子年龄小,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常常受大人的影响。妈妈说好的东西,孩子会觉得也不错;妈妈不喜欢的人和物,孩子也很难认可。刚分班,家长们都希望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是否优秀,于是,…  相似文献   

13.
家长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情,应该把要求说清楚而不能唠唠叨叨地数落个不停。那样反而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比如,要求孩子穿好衣服,家长只要把要求说清就行了,让孩子自己练习。但很多家长都嫌孩子动作太慢,往往是一边喋喋不休地说,一边自己动手帮孩子穿好了衣服。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能满足他的理由,而往往是先不答应,而后在孩子哭闹不  相似文献   

14.
在人的早期阶段,一切都还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如果此时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这些品性就会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如果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能增强孩子对环境的感知和对自我的认识能力,为以后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认识自己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实现日后与孩子的“分离”,此时家长有必要对孩子适当地“放手”。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我们迎来了二娃时代,那就让我们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平等地爱着每个孩子,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有客人第一次来作客,主人一般都要郑重其事地介绍他们的孩子,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 而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却不同,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员——孩子往往被忽略,好像孩子并不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08,(11):44-44
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一味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孩子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自然而然地、非强制性地参与学习,在这过程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年龄越小,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就越大。有了兴趣,孩子就会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会不分是难是易,不管理解或不理解,都能无意或有意地逐步记忆,逐渐地领悟和掌握。而游戏正是孩子最感兴趣,也最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活动。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好老师。  相似文献   

19.
张秀荣 《师道》2006,(2):36-37
孩子如果有一个勤劳能干的妈妈,事无巨细,当妈妈的都给包了,根本就不用孩子操心,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懒惰的人。所以,真正爱孩子的聪明妈妈总是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些表面上看似残酷无情的妈妈好像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她们爱得更含蓄、更明智、更深沉、更伟大。因为她们没有一味地溺爱孩子,没有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从长远着想,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教师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生…  相似文献   

20.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语都要注意。一忌孩子有错误时,如:学习上不专心、贪玩等,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说:“反正他还小。”“他还是介孩子嘛。”这等于告知孩子:不专心、贪玩也行。二忌在孩子失败时,气愤地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一辈子都没有出息。”这等于判了孩子死刑,至少也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