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记者这行当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于是乎,有些人千方百计欲牟取记者的席位,无缘遂愿的,搞个“特约”什么的也行,连“特约”也搞不上的,则干脆搞张印上“记者”的名片儿,堂而皇之地充任起记者来。鱼龙混杂的不是记者的记者漫天而飞,犹如行空的天马“自由驰骋”。到农村,去厂矿,甚至跑到机关,凭一张名片儿,拉广告,要赞助,吃请席,收礼品,弄得有人一见“名片儿”便心惊肉跳。鄙人有几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熟人,数日不见,便从怀中摸出了那印有“记者”字样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这其实是给编辑、记者提出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即记者的眼界一定要高,脚走得一定要实。编辑记者也只有走向基层、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多接“地气”,培养“底气”,增长灵气,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捕捉到新闻热点,才能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才能放大新闻宣传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党报记者,其责任是崇高而神圣的。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党报记者,写出一批人人叫好的新闻作品?凭笔者10余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应具备“三不”精神,即主题不提炼满意不动笔、素材不丰富不停采、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4.
一位科普作家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那么,如何让医学科技新闻更“好看”一点呢? 一、学做“全科医生”,重视写作技巧 平时多积累、采访多挖掘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平时要注重科技知识的积累。从事医学科技报道的记者要像“全科医生”那样学习各学科医学知识,不断积累,在采访时能与专家“对话”,从而发现和获得大量的、有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两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后的一次重大会议,因而倍受各界人士关注。 据“两会”新闻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计1511人,其中1120人为国内记者,32名台湾记者和128名港澳记者来自台港澳50家新闻机构,还有分属于115家新闻单位的231名外国记者。 如此之多的记者集中采访这一重大会议,使新闻大战激烈、紧张。报道要出新、出彩,不仅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更要对自身以往的报道方式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回顾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应坚持“慎独”修养,随时随地自觉地严于律己。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虽有做某种坏事一时不会被人知晓的条件,但仍然坚持道德操守,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准则行事。“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道德修养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品格,达到“慎独”的境界。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记者应该做到,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想到…  相似文献   

7.
何昆 《记者摇篮》2006,(11):13-15
如果随意问起一名职业记者,你在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这样回答:缺少新闻线索,特别是缺少能够打动人的“好”线索,整天东一头西一头地奔波,就好像是在大雾中寻找。“苦”和“累”,“烦恼”和“焦虑”,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其实,笔者以为,现代的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苦恼,究其原因往往是头脑中缺乏系统的抓新闻线索的思路和方法,整天疲于奔波。这种被动性地工作结果就是劳累,不仅身体累,心也跟着累。记者抓新闻线索和采访,就好似渔民捕鱼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没有科学的知识,即使他每天不停地作业,捕获的鱼并不一…  相似文献   

8.
在采访的长期实践中,对怎样当好一名称职的记者有着切身的感触,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则是一名记者必须要迈过的“门槛”。记者的“眼界”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其“眼界”的宽广与深邃,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洞察事件的缜密,是做好本职工作首要的基本功或必备的第一职业要素。为什么呢?道理很浅显,这就是:记者的采访要通过其眼睛的观察去获得新闻线索,经过眼睛的扫描去发现问题的症结,通过眼睛的透视去探寻事件的根底。因此说,一名称职记者的眼睛,就像一个刚刚懂事孩童的眼睛,对世间任何事物都倍感新奇,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事都觉得格外的新颖,对所经…  相似文献   

9.
两辆越野小车,穿山越谷,向全国,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哨卡——神仙湾驶去。车上7名记者,1名医生在痛苦的高山反应中气如游丝。突然,前面那辆车“咣”的一声,陷入冰河。无论发动机怎么吼叫,车轮喷溅着冰屑雪沫,直打空转。记者们蔫蔫地走下车来,根据司机的指令,不停地往车轮下的冰窟隆里填石头。记者们块头还都挺大,但搬一块三五公斤的石头,两腿不住地打闪“筛糠”。一小时,两小时,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位少校军官,像被枪弹击中,一屁股跌坐下去,仰躺在雪地上,仿佛与蓝天、白云、  相似文献   

10.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初,笔者去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进行短期进修学习时,《人民日报》的艾丰老师,在讲课时曾很动感情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学员说:如果把报纸比作大树,那么,通讯员就是大树深入到土壤里的根须。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身边必须团结有一批“叫得应”、“喊得动”的通讯员们,以起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记者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当。成为浙江日报的一员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每一期经济周刊都要出一个主题专版,一开始我沉浸在“能写大文章”的喜悦之中,却忽略了“要写出好文章”的艰难。后来才知道,6000字容量版面的背后是不停地奔波和采访、不停地酝酿和修改。四处出击之后,我发现初入新闻圈后感到最难的大概就是想挖到别人没有的信息、获取别人未亮出的观点。因为每一次采访,我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行家,在他  相似文献   

13.
5月25日下午3时33分,台湾“华航CI-611”班机在飞往香港途中,于澎湖附近海域不幸失事。机上206名乘客与19名机组人员从1万多米高空一坠而下,命赴黄泉。 次日,本刊特派记者在出事地点澎湖外海的马公岛上目睹,一位身穿黑色背心的少女挥着一件灰色T恤面向大海撕心裂肺地呼唤:“小弟,回家吧,我们的家在台北!”另一位来自台南的小伙子双手紧握一件鹅黄色连衣裙,不停地哭喊:“阿玲——,阿玲——,回来吧,我想你……” 我们的记者还目睹了许多。但在最近世界上发生一连串空难的背景下,我们不想仅仅把又一次巨大的悲情传递给我们的读者,我们更希望知道:一架飞机到底可以飞多久?空难的苗头,如何能够制止?  相似文献   

14.
吕敏  张瑜 《青年记者》2006,(10):51-51
记者,要善“想”、善“听”、善“访”,在规则框架下做一名“聪明”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彭彬 《中国记者》2012,(5):58-59
如何保障在“家门口”的暗访不出闪失和差错,记者怎样才能安全地行使舆论监督权?作为一名在地市电视台从事监督类报道十余年的地方媒体人,笔者认为暗访记者需要具备三种“保护”能力,即保选题、保团队,保搭档. 学会孤军奋战,精心保护选题 对记者而言,成功完成暗访报道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学会精心保护选题.  相似文献   

16.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参加完陕西省委办的“总编台长培训班”,认真地学习了1992-1999年间江泽民总书记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学习了省委领导有关宣传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担任陕西农民报主编两年多的实践,我觉得当好农民报记者起码要做到“三不怕”(即不怕走、不怕狗、不怕丑)。先说不怕“走”。因为农民报记者大量的活动是在农村,就经常会遇到“走”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一是教育号召大家“走”。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人常说的“三转”记者多了起来。所谓“三转”,实际上就是一天跟在领导夙子后边转,跟着会议发的贴于转,跟着一帮同伙…  相似文献   

18.
沈燕萍 《声屏世界》2007,(10):57-58
新闻采访是一种思想活动,新闻舆论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决定新闻价值的认识能力和反映能力。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书卷气”更是对一名从事新闻事业记者、编辑的肯定。作为一名工作在新闻第一线的记者要反映市井生活、人间百态,挖掘普通人的心理,折射老百姓的心路历程,在这里,书卷气和“市井气”并非一对矛盾,而是对一名新闻工作者同样重要的两个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用“事实”说话。事实的“获取”在考试前两个月,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笔者于考试前一周赶到鄂州开始进行暗访。在考试前一天,笔者来到了当地重点考场鄂州市第一中学,在考务办公室记者了解到,每个考场都安排有两名监考…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