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港澳台之窗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人物专访——杨德炎 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于1998年2月26日发表该报记者徐淑卿对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的专访。报道说,由于政治因素,北京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在来台参加“商务印书馆”成立百年与台湾商务印书馆50周年的庆祝酒会后,便于18日匆匆离开台湾,回避了次日揭幕的台北国际书展。  相似文献   

2.
港澳台之窗     
80年代初期,在环保议题声中崛起的自然写作,成为台湾文学创作队伍中重要而独特的一支。历经老将们的披荆斩棘,如今,新生代自然写作者怎样继起接捧的呢?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9月28日发表该报记者徐淑卿的专题报道。文章说,若以马以工和韩韩在80年代初期发表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台湾自然写作的  相似文献   

3.
美洲《中国时报》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发表《敬告读者》的声明,宣布该报“不得不向读者告别,自即日起正式停刊,良深为憾”。这家报纸的老板、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同一天在纽约举行的美洲《中国时报》员工大会上,宣布停刊决定时说,“报纸要有报格”,并表示在目前条件下,“已无法办一份他所理想的报纸”。身为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的余纪忠,自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在纽约创办美洲《中国时报》以后,两年多来,不断为这家报社添置设备,不惜用高薪挖别的中文报纸的“墙脚”,来充实自己的人力,在美国华人社会里大力投资新闻事业。他突然宣告《中国时报》停刊,在美国华人社会和台湾都引起很大震动。纽约《美洲华侨日报》说,美洲  相似文献   

4.
港澳台之窗     
台湾爱书人的阅读管道 在台湾,有着让爱书人左右逢源的获取最新出版信息的各种阅读管道。首先是不少报纸都设有固定专刊,如《中国时报》的“开卷”专刊,十多年的经营,培养出许多忠实读者,版面最多,书评和专题报道更树立了“开卷”风格;其他如《联合报》每周一的“读书人版”、《民生报》的“读书”周刊、《工商时报》的“大书坊”和《中央日报》、《中华日报》的阅读版面,也都为爱书人保留了一块专属的书香园地。 在杂志出版领域,台湾虽然还没有专业的阅读杂志,但一些大型连锁书店或经销业者,定期推出书讯等相关刊物,免费赠阅。在这类刊物中历史最悠久的是金石堂书店的《出版情报》,综合书市的各项出版消息,还有作家专访  相似文献   

5.
港澳台之窗     
台湾《中国时报》文章:预见大陆WTO效应 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出版业会开放到何种程度,有无显性或隐性限制,开放后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商机,都令台湾出版业界所关注。今年10月12日,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徐淑卿的一则报道,题为《预见大陆WTO效应》。报道说,当大陆出版业逐渐开放后,许多人不免忧虑台湾是否会失去自己原有的优势。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认为,未来两岸的合作竞  相似文献   

6.
台湾《中国时报》最近发表了莫昭平的文章,谈台湾出版大陆书籍的情况。文章说,台湾出版大陆图书,热的时候,让本土的出版品直冒冷汗;冷的时候,让书商急如锅上的蚂蚁。近半年至一年来,从书市、读者以及出版者的反应与动作来看,“大陆热”都已迅速冷却,“一窝蜂”已变成“细水长流”;“发高烧”也退化为“平常心”。大陆作品“出版热”烧得最旺的颠峰,是前年及去年上半年。虽然政府在前年11月才正式开放大陆出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出版人、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最近在台湾《中国时报》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讨论台湾的阅读风气。这是出版产业基础建设的根本问题,本刊将陆续转载这些文章,以便让关心这个问题的业者能够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8.
港澳台之窗     
台湾著名出版人、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亨长郝明义最近在台湾《中国时报》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讨论台湾的阅读风气,这是出版产业基础建设的根本问题。上期郝明义先生从柏拉图看台湾阔读文化的进程,将一个人的阅读需求分为了七道阶梯。  相似文献   

9.
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逛书店这样的雅事也突破了时空限制,无疆界、不打烊,甚至连门也不必出;但网上书店到底能为读者开拓怎样的新视界?能否为经营者带来赚头?台湾《中国时报》曾就这些问题,发表该报记者专访文章。报道说,现在网路虽已成为一个超大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08,(3):32
由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周报主办的“2007开卷好书奖”,2008年1月6日正式公布,共选出十大好书、美好生活书、最佳青少年图书、最佳童书4个奖项,共计31本书获选,获奖书籍堪称2007年度台湾最杰出的图书。已有19年历史的“开卷好书奖”评选标准强调“是好书,也是好看的书”,故对台湾出版文化界具强大影响力外,也深深影响了广大读者,成为台湾公共图书馆与各级学校重要的购书参考;同时,也是两岸三地出版交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拟出“档案法”主要内容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总统府国史馆”于3月28日声称,该馆草拟的“国家档案法”草案即将完成,俟完成后,即送“总统府”转“行政院”审核。  相似文献   

12.
台港澳之窗     
台湾网络与出版结合的现状 现在读者通过数据机的萤屏,用电话接上网络后,即可读到浩瀚的各类资讯,自然也包括图书的情报。在报纸方面,《中国时报》首先建立了全球资讯网,以“即时新闻”方式呈现给读者,弥补浩繁的编辑流程难免的迟缓和缺失,同时还提供《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中时晚报》的重点内容,以及《时报周刊》、《美丽佳人》的推荐专题报导。另一个是《民生报》提供的“民生天地”,将其读书、旅游、影视、健康生活等几个专刊  相似文献   

13.
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同为台湾媒体界三大报纸。论文从《中国时报》前身《征信新闻》、《征信新闻报》到《中国时报》的发展,回顾了报纸的创刊与发展,对《中国时报》的现代化集团式经营作了解读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港澳台之窗     
不久前,被许多人尊称为“林先生”或是昵称为“林阿姨”的林海音欢度80大寿,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徐淑卿为此发表一篇“人物专访”。文章说,与林海音名字相连接的,是一段台湾最美好的属于文学的年代。不论是主持报纸副刊,或是经营堪称当年“五小”之首的“纯文学出版社”,或者仅仅是作为《城南旧事》《烛芯》《晓云》等书的作者,林海音如同一颗面面发光的钻石。  相似文献   

15.
4月4日,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儿童读物的困境》,介绍了台湾儿童读物所遇到的难题。问题之一:一些高水准的读物究竟嘉惠了多少孩子? 这是许多关心儿童心智发展的人士常会谈到的。他们认为大套书  相似文献   

16.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该报社为庆祝成立40周年,特别举办“我们都是看这些书长大的——40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籍”读者票选活动。这项活动希望藉由广大读者参与,重新回顾和检视40年来台湾出版界所出版的、对读者个人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书籍。这项票选活动从1990年9月7日始至21日截止。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世界书局最近出版了大陆作家所写的《张爱玲传》和《林徽音传》。总经理严初表示,该书局今后将以出版人物传记和文史哲著作为主,希望能以此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已在海内外读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一部以“可读性较强,受多层次欢迎,新颖而博雅”作为专题工具书《中国读书大辞典》日前由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此前台北《中国时报》就已发表署名报道,盛赞此书为“中国图书史上第一部关  相似文献   

19.
与台湾漫画界人气正旺的漫画家萧言中密切相连的有这样一组数字:台湾《中国时报·生活版》连载的第一个单幅幽默漫画;台湾地区单本漫画销量突破20万册;累计出版漫画作品20余部;漫画作品多次名列台湾“金石堂”、“诚品”、“新学友”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他的漫画新作《整形BAR》又获得了2002年度台湾单幅漫画金像奖。萧言中的漫画何以如此走俏? 如果杰克是将魔豆吃掉而不是种在土里,牛顿是坐在椰子树下而非苹果树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记者徐淑卿采写的一篇报道,题为《自科书光环怎么不见了?》文章指出,这两年自然科学类书籍大概是成长最为快速的出版领域,众多出版社纷纷在这个广义的科学范围中开疆拓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开卷好书奖的“十大好书”项目中,自然科学类书籍只有《改变世界的药丸》一书入选,似乎未能反映此类书籍这两年的蓬勃气势。 台大数学系副教授翁秉仁指出,1999年自科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