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素华 《物理教师》2013,34(9):31-32,43
"STS"教育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所起的作用,把当今时代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纳入教育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等.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以"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为例来加  相似文献   

2.
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是STS教育的基本特征。受STS教育的启发,本文认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应倾向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为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STS实验研究,目前应着手编出渗透STS教育的数学课程计划,增设STS课程选修课,把STS导入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增加STS教育的理论宣传。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时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由此可见,实施新的课程目标,向学生普及STS知识,增强STS意识,推进STS教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张鸿 《中学物理》2017,(1):15-16
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本文通过对"物理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拓展创新、物理学史教育、科技制作与小发明、STS教育等活动方式论述物理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  相似文献   

5.
STS教育与生物学教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和本学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和学生的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STS教育简介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是60年代末兴起的交叉学科,它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现象”的多学科研究,意在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S*S研究主要是围绕这样一些题材展开的今天,如科技创新机制、科学与科技术的相互转化、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社会因素对科技事业的影响、高科科技导致的价值和伦理冲突、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等。STS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因为在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石*S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唯有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唯有具备相当的STS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STS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的简称,它是以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为中心而形成的教育.新高中化学课程摒弃了传统"双基"教育的不足,渗透了STS教育的内容.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等方面体现了STS的思想,在新课程中构建STS教育知识体系,增强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STS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与社会”或“科学技术研究”。STS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即STS的教育观。在科技强军和国家提倡科学的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军事教育领域(尤其是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应特别重视STS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促使科学与生活融合;通过习题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与科技;通过课外活动,在“教”、“学”、“做”的统一过程中强化学生的STS意识,促使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化学源自于社会生活与生产,并随着社会生活、生产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同时为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化学在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科技发展中体现了极强的实用性、创造性,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科技、凸显化学学科特点,因而近年来的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知识已成为化学命题的背景或信息材料,不仅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渗透着STS教育,下面以2008年高考题为例剖析其命题特点,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STS主张在科学教育中要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化学课堂中要渗透STS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优化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12.
“STS”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STS教育现状 在科技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一个新的改革内容,逐步产生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科学(scine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简称STS教育。STS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一)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二)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它可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三)强调科技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四)重视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五)强调参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STS教育理论强调了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主张“学校应关心学生毕业离校时社会将要发生的情  相似文献   

13.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把科学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较新的教育构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从生活出发,寓STS教育于生活(即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之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STS教育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利用课本生活素材,发挥课堂教学渗透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STS教育的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关STS(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试题在中考化学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STS试题的特点是:跟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高起点,低落点,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着力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从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该类题还有跨出学科的倾向,有综合学科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STSE教育是在STS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教育,旨在将科学教育与科技发展、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促进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组织教材,实施教育的科学教育.纵观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浓重的STS气息扑面而来,尤其在"立足物理学科,反映科技进步,阐释实际生活,透视社会热点"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具有良好的导向性.本文就圆周运动在生产、生活及科技中的应用分类例析:  相似文献   

17.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使学生关心科技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与STS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提高全民索质。  相似文献   

18.
STS(科学、技术、社会)类习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是体现新课程标准“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一理念的重要题型,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下面笔者对“力的分解”中几例STS题做一常析.  相似文献   

19.
蔡民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218-219
分析了STS教育现状及生物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几种途径,即: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编写乡土教材,加强实用技术的教学;成立兴趣小组,使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发展技能;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实用性技能;落实参观实习基地,虚心向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加强交叉学科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STS问题是以社会、科技、生活问题的材料为背景,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中提炼出物理问题,加以解释与说明.这类问题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物理.这类题目会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感悟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魅力,获得学习的渴望,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产生参与、关心生活、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