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像其他能力一样,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显然,语文课要讲究训练. 从模仿开始.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训练须紧密结合范文进行.朗读、背诵和接近原文的复述,是经常性的训练.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常用词语、句式和叙述顺序. 我的做法是:初读课文要认真读;理解课文有节奏地读;重点部分反复读;推敲词语比较读;体会感情有表情地读.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把指导朗读和发展学生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象",体会意境和语感.多读以后,课文的规范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语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思路也进一步为学生所了解.所以,熟读精思范文,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另外,用词造句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起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注·提”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  相似文献   

3.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朗读训练卓有成效,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而有感情地朗读,又能加深对课文和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大朗读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力度,提高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每位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下面就《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谈谈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乌鸦喝水》是篇看图学文。课文故事性强,富有儿童情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愿读、乐读,老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朗读水平定会逐步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的训练。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要传达的意蕴,从而获得审美感、情味感和意蕴感。但如何加强朗读训练?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性”。一、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加强朗读训练,并不仅仅是多读,而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否则便成了乱读、瞎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朗读,即必须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教学目的,提出不同的要求,或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或…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朗读训练是多么重要。学生反复地、准确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过程中感知语言文字的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密切读和写的关系,初步地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可以说,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想读,就是以课文为训练材料,训练学生想像能力和朗读技巧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里所说的“想”,不是指一般的“思考”,而是指朗读训练中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思路适合于朗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适用于教读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或选取片断,或选取“画面”,或选取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从而创造出合情合理的新画面、新情节、新形象。下面是《皇帝的新装》“想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文运用想像和…  相似文献   

8.
学生能深入领悟、有效理解课文,不是教师的讲解所得,而是学生的阅读所得。整体感知要靠读,培养语感要靠读,情感熏陶仍然要靠读。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教师要考虑学生要读哪些内容,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确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  相似文献   

9.
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多读,才能积累大批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学生熟读的课文越多,语言、知识的积累越丰富,这就为开发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讲读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通过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的技巧。如第二册《燕子飞回来了》的第一自然段,我是这样指导朗读训练的:指名读,这句话写了什么时候?小燕子干什么?(解释“跟着”词义。)这句话里,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很远”?(解释…  相似文献   

10.
小语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贯串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品折课文词句,吸取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美的熏陶,训练语感能力。朗读,其功能是很大的,而且易见效果。但是,过去我们的小语阅读教学,对朗读训练则重视不够,老师讲课时多偏重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课堂上虽偶有读书声,但读得很不到位,读的方法也不够讲究,因而读的质量不高。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讲究朗读方法,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一、通过期读吊桥同匈词句是构成语言文字最基本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要让学生学会在各种语言环境下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读"达成培养语感的目标呢?以下谈一些个人的做法。一、具体画面中"读"出语感朗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如果能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在课堂教学中,朗读应该指定低等生读,还是优等生读?(崐山县腰楼完小蒋榴洪) 答、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应指定什么样学生朗读,这应视实际需要而定。以一课分三教时来教为例:第一教时的教学要求,多半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教学生字新词。在这时候,可叫朗读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读。因为这时候的朗读只要求读得正确;这个要求比较简单,优等生是胜任有余的。一般儿童(尤其是低等生)是否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就可通过朗读能力较差儿童的朗读来测定。不过,如果课文是文艺性,初读的目的在使儿童完整地领会文艺作品的主要内容,那就应该由读得好的学生或教师头一次朗读。第二教时的教学要求,多半是读讲课文,这时候的朗读目的在帮助儿童理解课文,因此便要求在语调中分出轻重快慢,抑扬顿挫,表达课文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朗读训练要有成效 ,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 ,才能读得有感情 ;有感情地读 ,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 ,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 ,首先 ,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 ;然后 ,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 ,教师可指导学生想 :妈妈为什么笑着说 ?因为它听…  相似文献   

14.
一、近两年来,我在教学中注意抓学生的朗读训练,改变了过去重写轻读,重书本练习轻口头练习的现象。在讲读课文时,我尽量做到少讲、精讲,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朗读。做到读的遍数多,读的人数多,读的形式多,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使学生由读懂课文到会读课文。二、在朗读训练时,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清楚、响亮地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在读正确、读通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防止和克服读得过快,像放爆竹似的,听不清读的是…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16.
李章华 《教育革新》2009,(12):61-62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定为朗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其次,要吃透教材、掌握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选择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再次,要把握课文的基调,对重点句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下面我就朗读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训练的基本途径,粗略的谈谈。  相似文献   

17.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三册《基础训练8》安排的项目有:看拼音读《九九歌》、读写叠词、分类写词语、读不同的语气的句子、读儿歌,还有写字和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联系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都要求朗读和背诵的特点,不难看出,朗读训练是重点,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因此,训练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要有目的、有层次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培养朗读能力。一、理解词句要以朗读为突破口训练中的一、二、四、五题都有读的要求,训练时要以读为突破口,安排不同形式的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内容。首先,可安排自…  相似文献   

19.
王玉春 《考试周刊》2012,(60):38-38
“读”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色。《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首先要读,从读人手去认识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但是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读的形式不少,但是这些读不是作为能力训练而是当做教学环节来安排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应当重视朗读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朗读训练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朗读训练要有层次。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思维的境界,使教与学双边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营造氛围读好书,引发联想议重点,丰富想象激思维,评价激励促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我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如下:一、读得正确所谓把课文读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不唱读。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读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