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长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方针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与不抵抗政策有何关联?有的同志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迫使国民党政府改变其不抵抗政策。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任外长宣誓会上演讲,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考’……”[1]笔者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改变,两者一脉相承,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一、周年代蒋介石提出的“摇外必先安内”有其特定的政治内…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西安事变五十周年。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诚两将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坚持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的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日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博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民族  相似文献   

3.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是课本中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从时间上:注意政策的阶段性。这一政策是蒋介石在1932年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破产。所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与我党“逼蒋抗日”张建芳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继之又不断地向内地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当时掌握国家权力的蒋介石集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妥协退让,对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原因有三:一是强烈的息争御侮爱国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促使;二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认识上质的变化和他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一、二是内因,三是外因。  相似文献   

6.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7.
<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中期,国民党政府处理内外事务关系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推行,给当时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这一政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讨这一政策的转变过程,客观分析其内容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对于深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关系史也将有所裨益。一、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  相似文献   

8.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场极其野蛮的侵略战争,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形势下,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握手言和。实行了第二次合作,两党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联合救国的伟大事业,建立了必要的政治、物质基础。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下面就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作用作一具体探讨。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意味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和共产党“联蒋抗日”方针的胜利,极大地壮大了抗日阵营的力量。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和组织“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当时执政的蒋介石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公开下令“侈言抗日者杀无赦”对日寇的大举入侵,实行不抵抗主义,企图以局部妥协退让来换取日本的停止进攻。一九三一年十月,蒋介石秘密派许世英赴日与日外相币原会谈,表示:“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以同意向日本……让出东  相似文献   

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张学良一直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拥蒋剿共。但从1935年冬以后,他的政治思想有所转变,并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本文拟对张学良政治思想转变的因素,作一探述。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趋表面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民族存亡关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关头,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在我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要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但蒋介石不仅加以拒绝,而且逼迫张、杨进攻红军。张、杨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实行“兵谏”,逮捕与囚禁了蒋介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蒋介石答应了联共抗日的要求,使事变获得和平解  相似文献   

13.
傅作义,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日本发动馒略中国的战争后,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动了绥远抗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西安事变,时于蒋介石走上抗日的道路和第二次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期间,与共产党进行了真诚合作。解放战争后期,从国家与人民利益出发,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使北平得到了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4.
1936年春,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在华北地区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本文试就少奇同志怎样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问题,作一简介,以供教学参考。在抗日怒潮中一二·九运动爆发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以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实行卖国妥协。对内顽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反共的内战,不断发动对红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这就更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怒潮。广大青年特别是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蒋介石在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国  相似文献   

15.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到武汉陷落期间 ,中国军队在各抗日战场进行了英勇抵抗。和“七七”事变前及武汉陷落后相比 ,国民政府的表现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七七”事变爆发后 ,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和国内的抗日浪潮 ,国民政府及民族主义情结浓厚的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抗日。而武汉陷落后 ,日本消灭中国的危险暂时消除 ,国内的抗日反蒋运动也因战争而平静下来。但共产党军队的壮大重新给国民政府造成威胁 ,其行为走向反动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7.
杨虎城将军是中外著名的爱国军人。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定认识。他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最先倡导抗击日本的侵略。他深恶痛绝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了逼蒋抗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同张学良一起,十分坚决而又极其果敢地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他仍然不懈地致力于抗日的宣传活动,为推动全国一致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对杨虎城的爱国行动极端仇恨,将他监禁十二年后加以杀害。今年是杨虎城被害  相似文献   

18.
华北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进一步暴露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社会政治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 ,开始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有限的抗争 ,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开始一些抗战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以后,蒋、汪合流进一步推行对日屈服投降政策,在这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也开始有了抗日反蒋的要求,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有些地方实力派也不满蒋介石的投降政策.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力量,并揭穿蒋介石集团屈服投降的阴谋,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内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于1933年1月17日,由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