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它们同属于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哲学上的最高概括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具体情况(事物、矛盾、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坚毅同志在他的《“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可以成立——与李延祥同志商榷》(《西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中,说我“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35页,以下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并因此对整个学术界进行指责。现就坚毅同志提出的问题作一答辩。坚毅同志一再声称:他的“‘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也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的,又在实际中得到了证明,因此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理论”。“哲学就应该去吸取”(37页)。他说:“‘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是普遍的。对于前者,人们称之为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3.
一、學校是個啥樣子太原市新民、雲山、三晉三個私立中學,自從創辦到現在,有的已經二十多年,有的已三十年了。這些學校過去一直以‘興學育才’‘教育救國’爲號召,而實際上都是在‘培養個人勢力’‘擴大商業經營’。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云赋》“思考和练习”第二题有一处小疏忽,应更正过来,不然很令人费解。兹抄录于后,供编写教材的同志参考: “本篇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比喻。有的地方一种事物以许多种事物做此喻;有的地方用‘如’‘象’一类的字眼,有的地方却用‘是’,有的地方两者都应用,直接写出喻体。从课文中找出这几种写法,体会各  相似文献   

5.
矛盾"一分为三"的观点认为矛盾不仅在组合构成上可以"一分为三",在经历过程中体现"一分为三",而且在其解决形式以及对矛盾进行分类等方面同样可以运用"三分法"。这种"三分法"不仅将矛盾论引向了中介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消解矛盾,带来了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坚持用主客体双重维度来分析矛盾存在形态,"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及分析问题,是实践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在明末天启年间陆续刊行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古代话本短篇小说的总集,其中冯氏搜集了许多所谓朱元‘旧本’,也编入了大量的明人‘拟作’,所以‘三言’中的作品在时间上是跨宋、元、明三代的。然而由于冯氏在编纂‘三言’的时候,对收在其中的所有作品都作了整理和统一的加工,有的还作了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7.
矛盾“一分为三”可以成立——对曾昭贤同志批评的答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曾昭贤同志的《矛盾‘一分为三’观点初析》(以下简称曾文,凡是出自曾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我拜读之后非常高兴。为什么?因为:一是经过五年多的争论,事物可以“一分为三”的命题终于被人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的推动下,近几年来,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矛盾是否可以“一分为三”的争论。1979年夏,刘蔚华同志发表《矛盾结构的多样性》,提出:“一分为二”只是矛盾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由三种对立因素组成的矛盾,也是一种大量存在的矛盾形式,此外,还存在着由多种对立因素组成的矛盾统一体。1982年6月,欧阳天然同志发表《事物内部结构初探》,提出:任何事物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因而都是“一分为三”的。同  相似文献   

9.
在简单应用题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常提问学生,这道题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计算?有的学生说成:“我是根据问题,现在还剩多少辆汽车?所以用减法。‘一天一共耕了多少亩?’所以用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说:“问题上‘一共’用加,问题上有‘倍’用除法。”也有的学生说:“我是看条件,哥哥比弟弟重10斤,所以用加法,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一年级的3倍,所以用来法。”  相似文献   

10.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爽’字,你认为这个字该怎么写呢?”老师的话刚讲完,学生就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查字典,有的翻开语文书,在书中寻找答案,有的用小手比画着,有的用笔在纸上练写着……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了‘爽’是这样写的。(学生按笔顺书写爽字)”老师进一步问道:“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写呢?”“因为,我们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学生十分肯  相似文献   

12.
雪之署于杂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有的人认为这个笔名“同本文联系起来看,正是给三个‘读书入’昭雪冤枉——他们并未被‘二桃’所杀,只是被教育总长的不通所杀罢了!”有的人则认为“雪,洗涤之意也;之,为代词,系指‘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我觉得这二种说法对“之”字的理解均不甚妥恰。说鲁迅是为三个“读书人”昭雪,是不通的,因为他们并  相似文献   

13.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忘却”,理解为“具有反语的含意”,①认为“为了忘却”后面,是“省掉了‘悲哀’二字,实际上是‘为了忘却悲哀而写的纪念文章’”,②有的甚至认为“悲哀,这是损害精神和体魄的一种销蚀剂”,所以“要将悲哀摆脱”,③以上这些见解,都是与鲁迅思想感情的实际相矛盾,与该文的原意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15.
矛盾“一分为三”争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的推动下,近几年来,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矛盾是否可以“一分为三”的争论。 1979年夏,刘蔚华同志发表《矛盾结构的多样性》,提出:“一分为二”只是矛盾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由三种对立因素组成的矛盾,也是一种大量存在的矛盾形式,此外,还存在着由多种对立因素组成的矛盾统一体。1982年6月,欧阳天然同志发表《事物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他让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把“鸟儿”错写成了“乌儿”。教师没有批评,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有的又变成了另一个字。你们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就是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吗?(生笑)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点评】分明是教识字,又分明是写错了…  相似文献   

17.
教贵得法     
在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老师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老师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善教者,得法,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往往把“染”中的“九”写成“丸”,多写一点。如何教好这个染字呢?有这样三位老师,他们的教法确实是称得上独具匠心,耐人寻味。有一位老师教“染”字时,把“染”拆成三部分:水(氵)、木、九。“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水’呢?因为染色要用水;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木’呢?因为染料是植物;为什么‘染’字里面还有一个‘九’呢?因为在古代‘九’表示数量很多,这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矛盾和事物的显著区别,通篇主要围绕一些论见和对矛盾性质、特点的理解,论述了矛盾不能一分为三,矛盾双方不能一方取代一方,同一性也非相对的、暂存的,“一分为二”不能作为认识与分析事物的方法,矛盾着的事物双方(如物质与意识)不能说是一对矛盾,否定了“矛盾即事物”等观点,辨明了对矛盾问题的若干误解,并提出了自己的有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论实构     
<正> 真人真事文章的写作同文学创作在行文前和行文中的思维活动在许多方面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矛盾在一篇关于报告文学的研究文章中对此有所论及。他说:“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但‘报告,和‘小说’不同。前者是注重在实有的‘某一事件”和  相似文献   

20.
语感训练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过去的学生来访,问:“老师,‘金陵饭店’、“白天鹅宾馆”、‘鸡鸣酒家’,都接待旅客,这‘饭店’、‘宾馆’、‘酒家’三个词有什么不同吗?”同语文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我,竟一时语塞。事后仔细想想,我们的民族语言——汉语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同义词、近义词很多,又十分复杂,有的仅有细微的差别,甚而只有语感上的差别。上边所说的“饭店”(不是专门吃饭的地方,有餐厅、也有客房)、“宾馆”(招待客人的处所,供给食宿)、“酒家”(不仅是饮酒的地方,有餐厅、酒吧间,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