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作者综合考察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固定资本补偿的各种情况,分析了由此引起的社会再生产实现的复杂性。作者从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第Ⅰ部类内部两个分部类的客观比例关系及其对基本建设规模的制约性;对外贸易在调整由固定资本补偿引起两大部类之间的某些失衡方面的作用;适度的相对生产过剩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固定资本补偿理论对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时,首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把社会总产品,从而也把社会总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他把前者称为第Ⅰ部类,后者称为第Ⅱ部类。又从价值的角度,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然后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比例平衡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再生产总产品在流通中的实现问题,即每部分产品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虽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却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抽掉资本主义性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两大部类必须保持恰当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当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产品的比例,以及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和上一周期(上一年度)的剩余产品已经确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量是不能任意制定的,积累在两大部类间的分配也不能任意制定,否则扩大再生产将不能顺利进行。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出发,以数学形式探讨积累量、积累率与社会总产品中各有关指数之间的关系,探讨积累在两大部类间的不同分配所将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学界正在热烈展开有关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问题的讨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计划中的重要比例关系之一。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是确定这两大部类比例关系以及党所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依据。同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机器生产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有效,但是,它所发生的作用有极大区别。所以,研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问题具有很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感到难以掌握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论证繁琐。多数教材都是先给出例子,用例子说明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然后由对这一过程的观察得出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而不是直接进行论证。 第二,例子的随意性。学生花很大精力才能弄明白:所举例子有无典型性?或者说,例子只是种偶然情况,还是带有普遍性? 第三,逻辑不严密。即使例子可靠,也不能保证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具有必然性。 第四,记忆困难。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各有三个公式,这六个公式都要死记。 直接进行公式推导,可以避免以上困难。 先看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如以Ⅰ、Ⅱ分别代表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G代表各部类的总产品价值,以c、v、m分别代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则第一年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分别为: ① ② 第Ⅰ部类的产品可分为供本部类再生产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供第Ⅱ部类再生产使用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的产品可分为供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生活资料以及供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  相似文献   

7.
康世立同志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上发表的《怎样确定积累与消费的适度比例》一文(下称“康文”)中,明确地阐述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科学地、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提出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Ⅰ(V+m)>Ⅱ C。康文提出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应追加的生产资料量为Ⅰ(V+m)-ⅡC,这个值有多大,追加生产资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是社会生产第二部类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必须经常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彼此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相互得到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一方面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强自己的竞争地位,总是极力扩大生产  相似文献   

9.
积累资金按什么比例向两大部类投入,这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能否得到平衡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积累资金向两大部类投入的比例究竟以什么程度算适当,在数量上有没有标准,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本文是在两大部类生产比例协调的基础上,探讨积累资金向两大部类投入的适度比例问题的.由于生产资料积累向两大部类投入的比例一旦确定,全部积累向两大部类投入的比例是容易计算的.因此探索积累资金向两大部类投入的适度比例问题就转化成为探索生产资料积累向两大部类投入的适度比例问题了.还应说明,文中的扩大再生产是属外延型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鲍德里亚那里,符号构成了他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这体现在他的《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存在的两方面严重误读:一是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没有达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效果,相反是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二是认为只有以符号作为批判的基础才能达到批判的效果。但他的符号批判理论正由于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误读而与资本主义达成了共谋。  相似文献   

11.
哈罗德模型与马克思两部类经济增长模型的连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为群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38-42,98
为了以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导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以及借鉴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数量方法拓展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基于两部类社会再生产情形,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将哈罗德模型与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连通.揭示了两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是哈罗德模型中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实现的条件,两个部类的结构参数对哈罗德模型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弥补了哈罗德模型的缺陷.并以<资本论>中的举例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对于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只是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上面所引的马克思的公式来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式未予注意的正是技术进步。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证明的,技术进步表现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V/C)逐渐缩小,而在这个公式中却是把这个比例当做不变的。”但是,必须承认,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在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增长的思想在《资本论》中是多次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说:“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  相似文献   

13.
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它的基本原理是社会生产两部类之间,每一部类内部都存在着客观的比例关系。用这一理论来看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密切关注经济总量,坚持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着力结构调整,稳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处理好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保持社会生产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这种物质变换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同上书,第205页)这“是人类生产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同上书,第209页)是“生产劳动一般”。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并不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论述了优先发展第Ⅰ部类生产的作用。优先发展第Ⅰ部类生产即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只进入生产消费),至于其作用,我们从马克思举的第二例中可知。 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是Ⅰ(v m)>ⅡC,这也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当Ⅰ(v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的技术性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后果基础上论证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问题的。从那时以来,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剥削手段也有了某些变化;由此引起了工人阶级劳动条件和受教育条件的变化,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使马克思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预见得到新的证明,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一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本来,机器大工业作为科学应用于生产的产物,决定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这种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科学的生产价格理论,它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作为资产阶级经济科学的古典学派,力图在它们的视野范围内探索资本主义各种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古典学派却没有建立起生产价格理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讨中,交织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条是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及人类学的研究。正是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是欧洲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另一个是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马克思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理论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勿庸讳言,我们所走过的这段道路却是十分坎坷曲折的。其所以如此,我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年来我们没有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来指导我国产业结构的宏观比例平衡,致使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各种比例关系未能理顺。本文针对这一重大的现实问题,试图就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实行宏观控制的比例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经济调节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指出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的实现形式不同;他正确地揭示了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一规律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价值规律而实现,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它表现为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和物质上实现的规律;马克思还科学地预见了在未来公有制社会中,人们将通过直接的自觉的控制和预先制定的计划来实现社会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