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珍的诗风格平易流畅,平易之中见真情,诗中富于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以其诗风雄于清代诗坛。《南阳道中》以“道”字为题眼,“望”字为诗眼,描绘了道中的风物动态,托思绪以赋情怀,是一首很能体现郑珍诗风的诗。  相似文献   

2.
郑珍虽然是宋诗派的代表作家,但他本人却反对诗分唐宋,而且在其诗歌创作中也表现出对唐代诗人的学习,文章从对郑珍诗歌风格及内容的分析中探讨了郑诗与唐诗之渊源。  相似文献   

3.
清代宋诗派运动,一直被视为模拟宋诗,走的是一条形式主义道路,其代表诗人郑珍也因此而受到不公正评价,通过读郑珍诗作及有关论述,可以看出郑珍诗歌以内容到形式都是超出与他同时代的一般诗人(尤其是宋诗派诗人)的,其人其诗值得研究,应该给予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4.
郑珍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学习杜诗的。杜诗在塑造典型形象时通常是运用"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来达到传神的效果,这一技巧被郑珍很好地学习继承,且同样运用得炉火纯青;杜诗以民间俗语口语入诗以及讲究炼词炼律的艺术技巧、高超的"点化"艺术技巧等,也被郑珍兼收并蓄,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与当时宋诗派其他诗作迥乎不同而独步诗坛。  相似文献   

5.
宋诗派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清代以来凡论诗宗宋者皆被称为宋诗派。任访秋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将主宗宋诗的诗论家分为三派:早期如黄宗羲、吴之振、厉鹗、翁方纲与姚鼐等称为清初宋诗派,他们主张肯定宋诗地位,不独尊唐诗。道咸年间何绍基、祁雋藻、郑珍等被称为中期宋诗派,与桐城派的方东树、梅曾亮等同宗宋诗;后期宋诗派是指以陈衍为代表的同光派。三派中早期宋诗派诗人名为宗宋,论诗实表现客观态度。承清初以宗唐为主的风气。提出对另类诗歌美学规范的关注,严格地说他们并非专宗于宋,当中只翁方纲与姚鼐  相似文献   

6.
郑珍的诗论及有关诗派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说:“咸同以来,竞号宋诗,只益生硬,更无余味。稍有可观者,反在生长僻壤之郑珍、黎简辈……”。这一段话,究竟是说郑珍就是“号宋”者,还是说郑珍诗风近宋,而并不倡宋?没有明言。到刘大杰先生,则断言郑珍是在倡宋了:“道光以降,有一部分作者,喜言宋诗。何绍基,郑珍、莫友芝倡之于前,所谓同光体者如沈曾植、陈三立诸人继之于后……。”①同光体一些诗人宗法宋诗,树起宋诗派大纛,标榜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陈衍的高足胡先骕甚至推  相似文献   

7.
郑珍、陈三立与钱锺书,都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取法宋诗讲求学问出处、善于煅炼字句的特点:郑珍诗风奇奥而又平易,因题材不同而手法有异,奇奥的一面接近宋调;陈三立师法郑珍,讲求造字炼句,诗多郁勃之气;钱锺书作诗亦受宋诗影响较多。可以说,近代诗坛的宗宋倾向是诗人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追求创作的超越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近代宋诗派领袖人物陈三立早年的文学活动,大部分研究著述语焉不详。本文首次详细考论了陈三立早年在湖湘参与碧湖诗社与碧湖雅集的情况,陈三立与郭嵩焘、王闿运、释敬安等结碧湖诗社相唱和,诗社同人多为陈三立一生挚友。从这个时期陈三立的创作来看,他早期诗风亦受汉魏六朝诗派的影响,后来陈三立才逐渐摆脱湖湘诗风影响,成为宋诗派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9.
中唐崛起的元白诗派领袖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晚年放弃早年“诗歌讽喻说”理论,诗风转向闲适,其讽喻诗和闲适诗分别体现了他早期和晚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文试图从时代的大环境、白居易本身的士大夫情结以及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找到其晚期诗风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郑珍为诗,濡染于其师程恩泽,而与同代诗家祁寓藻、何绍基、曾国藩俱有宗宋倾向。但论者每谓郑诗师法韩、孟,并取元、白。其实郑诗取于韩盂,要在学问与脱俗两端,接引元白而去其俚俗,亦于二者为然。郑珍在创作上并溯韩、孟、元、白,却十分切合黄庭坚诗学强调学问和力避凡俗的基本主张,正是在这一根本的方面,郑珍诗显示了与山谷诗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1.
对郑珍诗的评论,历来有两个误区:一是强调其经学地位,以学问入诗;二是强调其承传因袭,胎息前人为诗。郁达夫则认为郑珍虽是硕儒,诗作并稽古,而是真情实性的抒发;虽多师前人,并非专-规矩模拟,而别是一家。这个认知既符合郑诗创作的实际,更为解读郑诗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白敦仁先生学术成果丰茂,诗词创作高妙,为当代蜀学名家。白先生教学极善讲授,辨析入微,音辞清朗,名播遐迩。先生寝馈杜集,深契诗心,为人、治学亦深受杜甫影响,因而他倾平生时间、精力、学力所完成的三部大著——《陈与义集校笺》、《巢经巢诗钞笺注》、《强村语业笺注》都与杜诗有密切的关联。在宋诗研究方面,白敦仁先生也达到很高的造诣,体现了其广博精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论诗推崇"中州英雄气",追慕韩诗雄健高古的风格。其五古、七古多追摹韩愈,并善于烹炼百家,能融汇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优长于一炉,形成他清雄顿挫、奇崛而不雕镂、巧缛而去绮靡的诗歌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入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五七言》诗是李白的一首杂言诗,体式风格接近汉魏古乐府,过去一些人把此诗断为隋代诗人郑世翼之作,是因文献传抄过程中带来的作者归属的错误。它是一篇言情之作,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由于其内容形式上的开创性,此诗在唐宋元明清引来众多的拟作,在清代还被当成词调对待,视为唐人创制的词之一体,可见其典范性。  相似文献   

18.
邓廷桢作为晚清词坛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璧”。邓氏词学观以“寄意”为中心,求雅,斥艳,推崇白石、玉田的同时,兼采苏、辛,融合两派,从而锻炼出“返虚人浑”词学主张。他的词高朗疏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清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对邓廷桢词学的研究实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戴震是著名的博学奇才,少年时就有志于学。《星源甲道张氏宗谱》中的3篇文章,记载了少年戴震和张鲁池、郑牧的交往,他们“遂为一时所不合,几为一时所不容”的遭遇,他们屡试不中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