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锻炼教材教法课是培养高师体育专业学生健身能力和指导健身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课,作者对身体锻炼教材教法课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与研究。实践证明增设身体锻炼教材教法课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师体育融入全民健身计划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全民健身与高师体育之间关系的视角,探索高师体育的改革,为高师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全面融汇,并为高师体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综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问卷调查法对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的认知意识、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师女大学生对运动健身的"知、信、行"有明显的偏差。在对运动健身的项目选择呈多样化,学生自己参与健身的独立性较差,运动健身时的强度和量把握得不好,并且在锻炼方法上相对单一,学生从主观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意识距我们所要求的标准还有距离。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对高师女大学生的运动健身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促进和加强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以及健康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中年人群体育健身行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山东省的淄博、滨城、青岛、烟台、德州、聊城、莱芜等7城市的中年人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状,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中年人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后中年人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较前有较大提高,中年人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研究,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突出"身体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还缺乏"大课程观"的认识,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身体锻炼的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效果受到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和形成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大课程观"等观点,强调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提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晞 《体育世界》2009,(8):77-79
对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锻炼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人口比例较高,活动频繁,活动时间长,活动方式呈现多样化,活动项目与形式带有明显年龄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同时因地域设施等条件不同,对体育知识认识程度及体育技能,体育消费水平也呈现出其水平有高有低。无专业组织指导与体育健身锻炼环境是影响城市老年人健身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沈越  潘骝 《体育学刊》2000,(2):31-33
通过对高师开展好体育及落实全民健身工作重要意义的揭示,剖析其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特殊优势和作用;提出了高师在深化体育改革,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若干要求,使之成为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力作用点。  相似文献   

8.
苏南小城镇体育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了苏南小城镇居民的体育和健身锻炼。研究认为。苏南小城镇的非农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小城镇居民的健身锻炼水平;小城镇GDP水平、人均纯收入与小城镇居民的体育和健身锻炼以及锻炼次数呈正相关;民营业主,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之下的民营业主基本游离于小城镇居民健身锻炼之外;非农化、经济发展水平与小城镇居民体育和健身活动呈倒“U”字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高师体育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师体育与高师教育和国民基础教育的内在联系为依据,站在对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接振兴的高度,对面向周世纪高师体育的发展方向及策略进行了理性的探索。指出高师体育的发展方向是:面向中、小学教育;面向终身体育;面向增强学生的体质;面向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师体育的发展策略: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体育理论体系;加强高师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高师体育教科书;增加理论课的时数;建立良好的高师体育内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曹云  张忠杰 《体育世界》2010,(10):74-7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二者在健身和锻炼效果上的异同,指出传统体育养生的独特功效,为科学锻炼健身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调查沈阳市铁西区和淄博市张店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况,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居民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发现,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锻炼行为各阶段的情况是:打算转变前阶段的居民占45.03%,打算转变阶段占13.91%,准备行动阶段占13.41%,行动阶段占16.05%,巩固阶段占12.58%。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居民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2.
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定量研究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健身健美的锻炼价值,笔者对84名高师女生进行了18周的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运动强度较为适宜,动作结构符合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能够使心血管和呼吸机能增强,各项身体素质显著提高,身体形态和身体成份明显改善.为使高年级学生保持健康的体质更好地完成学业,建议三、四年级增设体育选修课,女生班则以增设健美操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中西体育健身途径比较与交汇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体育与西方体育形成发展的人文地理和社会变革背景入手,对两种体育健身途径的形成、演变,研究范围,锻炼方法、特点,锻炼价值阈,健身机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两种体育健身途径交汇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师女大学生对运动健身的"知、信、行"有明显的偏差.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在对高师女大学生的运动健身活动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促进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健身以及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孙恒 《体育世界》2011,(11):99-101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校园及校园周边一些健身活动场所的随机调查,了解"肥胖型"大学生目前参与健身锻炼的心理现状、价值取向、锻炼的方式方法以及投入等,并在此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倡导高校体育教学应关注这一人群的健身锻炼,增加相应健身选项的设置与投入,加强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优化健身环境、强化健身意识、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观。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太原市市民健身意识与行为的差异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太原市 6区市民全民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了解了太原市市民参与健身的态度、锻炼状况、锻炼场所、体育消费等情况 ,发现在太原市市民现实生活中 ,普遍存在着健康意识增强而健身滞后的现象。结合文献调研、走访、座谈及数理统计 ,分析了存在妨碍市民健身活动的主客观因素 ,即多种角色的冲突、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健身场所、不合理闲暇时间安排、缺乏锻炼毅力和吃苦精神等因素。建议各单位和体育行政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 ,加大投资与管理力度 ,正确引导市民合理安排健身时间 ,营造健身氛围 ,使市民将健身作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养成自觉健身习惯 ,力争使健身观念与行为同步  相似文献   

17.
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法、献综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师女大学生对运动健身的“知、信、行”有明显的偏差。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在对高师女大学生的运动健身活动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促进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健身以及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高师健身教育专业改革和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高师健身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照搬外国的运动教育专业课程,缺乏健身业务方面的课程教材.体育与健身教育课程是分离状态,不适应健身教育发展趋势.指出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中,体育课程必须突破固有的运动教育框架,摒弃传统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健身教育课程应尽快进行建设,并对健身教育专业中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大纲与教材以及体育、健身教育课程考核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荆州25个社区健身活动点的居民参加健身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居民参与健身锻炼的动机与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为体育工作者研究国民体育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通过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广州市民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内容、消费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广州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较强、体育健身普及程度高、体育消费水平与广州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及市民的收入水平是相应的,处在较高水平;当前市民健身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或工作太累、没有场所锻炼、不懂得怎样去锻炼等。为此,要采取措施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优化体育人口结构、正确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市民的健身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