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被"字句由于本身复杂程度高、习得难度大,使其成为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造成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的主要原因既有"被"字句自身的,也有学生学习和教学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比了泰国学生中介语语料与汉语母语者语料中差比句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泰国学生差比句习得的特点和偏误类型。研究发现,泰国学生中介语语料与汉语母语者语料中各句式的使用频次不完全一致,使用频次与正确使用频率也不完全一致;泰国学生汉语差比句偏误率较高,偏误类型复杂多样,其主要原因在于汉泰语"比/■"字句在形式和功能意义上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和对应"空缺"。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泰国学生汉语差比句的教学策略,确定了有"泰国特色"的差比句教学难度等级序列。  相似文献   

3.
贾晓露 《文教资料》2011,(35):31-33
“被”字句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也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语料检索,从遗漏、误代、错序、误加几个方面对韩国学生“被”字句习得偏误进行归类,分析偏误原因,以对韩汉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泰国学生使用"有"字句的频率较高,出现的偏误数量也较多.本文通过对就读于马哈沙拉坎大学以及本校的泰国学生的写作语料进行分析,对已发现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和分析,类型主要分为"有"的误代、误加和错序.本文还将探求产生偏误的原因,并针对泰国学生"有"字句的偏误特点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被”字句是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预科生使用汉语过程中出现偏误较多的句式.维吾尔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类型上各有独特之处.受语言负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预科生在使用汉语“被”字句时常出现偏误是一个普遍现象.结合例句,对维吾尔族预科生在使用汉语“被”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鉴别,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汉语“被”字句的特点,进而达到正确使用汉语“被”字句的目的,以期对其他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教学也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相关语料统计与分析显示,泰国大学生在习得汉语结构助词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三类:遗漏偏误、误加偏误和误代偏误。性别、年级、华裔与否等是泰国大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年龄、动机和学习策略等个体变量是影响泰国大学生汉语结构助词习得的众多变量群中最重要的变量。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的使用作了初步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会出现“误加”、“搭配偏误”、“误用”和“语序偏误”等偏误形式.本文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不同句式的使用情况作了考察.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约37万字的习作中提取出现代汉语“把”字句,对偏误的句子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并从偏误的一般性质出发,将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在偏误类型的内部又进行详细分类,对每类偏误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阐述个人见解,以期提高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把”字句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初级水平日本学生"被"字句习得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得到各种偏误分布及比例。然后采用"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着重从"施受关系、标志词使用、谓语动词、语序、句式误代"五个方面对偏误语料进行具体归类研究,得出偏误类型,探讨学生的习得难点及先后顺序;并从语际干扰、教材语法点及操练形式安排、学生交际策略等方面对偏误成因进行探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0.
"是"字句是汉语常见句式,蒙古学生在学习汉语"是"字句往往会存在偏误现象。本文对现代汉语"是"字句、汉语"是"字句与蒙语"是"字句对比以及蒙古学生学习时的偏误探讨,初步提出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生过度依赖"make+Obj.+Comp."表达"致使"的偏误迄今依然严重,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在问题及其根源等方面的理论阐释。本文依据对于汉语"使"字句及英语"make+Obj.+Comp."结构的相关研究,探讨综合型与分析型"致使"表达手段在英汉语中使用差异、汉语"致使"句式的利用、中外学生相关负迁移的启示等方面对纠正这一偏误的教学启示,认为其矫正可重点关注正确、全面的认知与长期的防微杜渐及适时强化巩固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级阶段泰国学生使用"把"字句出现的偏误有遗漏、误加、杂糅、误代四个方面,其原因即母语的干扰、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教材编排和教学不当。解决对策为:采用对比式教学,进行汉泰对比;注重"把"字句语义关系和相关知识的讲解;"三个平面"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3.
安曼兰 《文教资料》2014,(27):34-35
本文主要谈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的偏误分析。在学生使用各种名量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若干个偏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作者对泰国学生频繁出错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所产生偏误的根源,以母语负迁移、目的语干扰及文化因素三种偏误为分析的基础,并且提出有利于泰国学生汉语名量词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复韵母时容易产生偏误。本文以ie、uo、ui为例简要分析了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复韵母时所产生的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对蒙汉语教学中,"有"字句无疑是个重要的教学点。"有"不表示动作行为,基本意思是"领有、存在"。本文从"有"字句的概念、用法、"有+V"新结构和留学生在学习"有"字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把"字句时存在的遗漏偏误十分普遍。本文根据预科学生作业中的"把"字句偏误问题,将"把"字句中常见的遗漏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希望能通过本次研究,为维吾尔族学生的"把"字句学习提出一些有益的帮助,降低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把"字句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被”字句是表达被动语态的一种句式,是被动句的一种.它产生于战国末期,两汉时期逐步发展,魏晋以后逐步取代了其他被动标记,成为汉语被动式的范式.“被”字句的使用从句法、语义到语用都有很多限制,与英语、日语等语言不同,汉语是一种较少使用带被动标记的被动句式的语言,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被”字句的教学成为难点,也成为很多外国学生规避使用的对象.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北大CCL语料库中的“被”字句偏误语料,进而总结出偏误原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在中国和泰国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偏误分析等方法,对泰国学生汉语委婉语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造成泰国学生委婉语习得偏误的原因。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所得结论,提出几条汉语委婉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汉语趋向补语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了解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来"的掌握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频率最高的例子,从而总结出偏误类型和原因,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原因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属于语际偏误,另一种原因是由目的语的规则泛化引起的,属于语内偏误。针对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趋向补语"起来"的学习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