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2.
潘真 《学习之友》2012,(11):5-5
对于文化的认识,社会上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化”和“窄化”的倾向。文化被“虚化”的表现,就是认为文化是纯精神的东西.文化与物质是对立的,与物质活动毫不相干。文化被“窄化”的主要表现是,文化被局限于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之类的纯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3.
“民彝”是李大钊为追求时代潮流、将中西方思想有机融合而提出的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礼仪、习惯、道德等的总和;伸张、扩展是其特性,可能被压抑、障蔽,但最终会“发扬光大至最高点”;它实质是关于“人”与政治、社会历史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尊重和强调个体——“我”的自由发展。“民彝”思想的渊源主要是中国明清以来的风俗决定论和英国十九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中,“属实”除了动词用法外,还有一种新用法——副词,意思接近“确实”、“实在”、“的确”,表确认语气,是语气副词。这一用法实际上是由动词“属实”虚化而来,是动词“属实”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这一现象的出现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虚拟化了汉语文的本性,虚化了学生的真实存在,虚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共存和共建是汉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中流行的一种“虚化”病,汉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应越来越像自己,这是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6.
客家土楼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民居。这种民居因其独特的外形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它是由北方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建造的。由于南迁这些移民与当地土著人融洽而形成汉民族的另一民系——“客家人”。在异域的荒野中,客家人采用生土夯筑形成自己的独特家园——土楼。土楼历史悠久、形态各异、布局合理、坚固耐用。它不仅组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更构成了独特的“土楼文化”。  相似文献   

7.
《西门豹治邺》一文中一再出现“民人”与“人民”两个词,“民人”与“人民”有没有不同?如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如无不同,为什么不一致起来?本文试图初步提些个人看法,与同志们讨论。《西门豹治邺》中,“民人”出现过两次: ①豹问其故.对曰:“……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②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按《史记》原文,此下还有: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大批北方下层百姓南下,成为南朝“地下”流民的主体。他们在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中,形成汉民族中一个全新的支系——客家人。而这些客家民系带有“光州固始”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世说新语》中“阿”、“老”、“第”、“子”、“儿”、“头”等词的用法,发现这些词在《世说新语》所反映的时代(东汉末至南朝初)已出现了由实词虚化为词缀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涟源方言中,动词“拿”与处置标记、被动标记同形。做动词时,如果后接名词宾语,它会同时具备“给予”和“拿取”两个义项。做介词时,“拿(得)”所表示的处置式与“拿”的“拿取”义的关系密切,“拿□[s(31]”所表示的被动式与“拿”的“给予”义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动词“拿”有两个相反的义项可以视为“同形反义词”,表处置的“拿得”由“拿”的“拿取”义虚化而来,表被动的“拿□[s(31]”由“拿”的“给予”义虚化而来,这种虚化有它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并且有其它方言和同类词语语法化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德育常被人视为“拘谨”、“枯燥”、“外在”、“虚化”的东西,自然而然,孩子们对此望而生畏、望而生厌。这不是道德的错,错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用不道德的(错误的或不合适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是最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12.
“等”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列举,是一个助词,它是古汉语中的动词“等”经过引申发展并进一步虚化而来。“等”的本义是“比照标准样子做出同样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引申发展出副词和名词的用法。助词“等”是由名词“等”虚化而来的,其虚化的句法条件是用在代词、名词后表示“一类人、一类事物”或用于列举,仅表其多,由于高频出现,“等”的名词词汇义逐渐磨损,语义力量逐渐减弱,变成只表“列举”的列举助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幽”为读书、品茗、下棋、抚琴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幽静的环境能使人集中精力,迅速地进入沉思状态。“曲径通幽”之“幽”不应仅仅被看成是某个孤立、有限的景观——幽景,它还是指一种生气流动的境界——幽境。中国园林之“幽”沉淀着深厚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内容。“幽境”在唐代私家园林中出现,标志着“幽”在借助于隐逸文化与中国私家园林紧密结合的同时,探索着独立成为中国私家园林审美品格的途径。“幽雅”,“幽趣”在《园冶》中以评论私家园林风格、趣味的姿态出现,表明“幽’独立作为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审美品格的地位终获确立。  相似文献   

14.
“唧”在双峰话程度特指问中充当语气词,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单用时可以拉近对话双方距离,连用时虚化为语气标记,起加强语气情绪的作用。双峰话“唧”具有词缀、结构助词、语气词、语气标记等多重功能。湘语“唧”语法化过程的起点均为词缀,但各方言的虚化程度及路径不同。引起“唧”词法层面的虚化与“崽”的喜爱、亲密等色彩义有关,句法层面的虚化与说话人的语气情绪或主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半天”一词在现代汉语尤其北方方言中应用广泛,可作为量词使用。在灵丘方言中“,半天”是一个典型的语气副词,在语句中位置灵活,句首、句中、句尾均可出现,可以表达醒悟、意外、怀疑和讽刺等多种语气,可以与其他副词共现,并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语气副词“半天”是“动词+半天”构式的省略用法。灵丘方言中的语气副词“半天”是由其它词类虚化演变而来的。在“半天”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过程中,语境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赵芳丽 《现代语文》2007,(1):99-101
对鲁迅名篇《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众所周知,祥林嫂已成为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人物,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也被很多人私,但文中出现的四婶、卫老婆子、庙祝、“我”等人物却往往被人忽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些所谓的“小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人物虽小,但作用非同一般,形象也不乏精彩,这让我们在赞叹鲁迅大手笔的同时,也更深地领悟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深刻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7.
论陈亮富民强国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作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中一重要学派——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功利主义的思想色彩特别鲜明,他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富民强国经济思想。他反对“抑末厚本”,丰张“农商并重”,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鼓吹富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中的作用,提倡保护富人,倡导轻徭薄赋,减轻农民剥削,与民休息,从而实现藏富于民,最后达到民富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中兴统一的目的。他的这些主张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至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它强调的“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不乏有许多伪善的东西,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出现了虚化汉语文“土壤”的症状。语文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驾控之下,“肥人田”而“荒己园”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  相似文献   

19.
“受累”一词起初作“受到连累”讲,构词语素“累”作“连累”义,是词语的核心语素,承担了词语主要的语义功能;另一构词语素“受”作为遭受义动词,必须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出现,表示隐含被动,其后不能再加宾语, “受”限制了词语的语法和部分语用功能.“累”出现新义——“疲劳”“劳累”义,其词性由动词转变为形容词,核心语素语义变化对词义产生影响,而“受”语义虚化,用法比较灵活,允许“受+形容词”这一形式出现,因此“受累”一词生出新义——“受到劳累”.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受语用推理等因素影响,“受累”一词常使用作客气话,有“麻烦”“烦扰”之意.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01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被教育界概括为“三元目标”。对这“三元目标”中作为品德教育方面的第三“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提出两点质疑和一点建议,并以此与同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