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是一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传统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化与西方现代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化观”,对于反恩19世纪来到20世纪末中国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化大革命”的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化民族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举了中国学生在跨化交流方面常犯的六方面错误,分析可产生这些错误的四种原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化意识,顺利进行跨化交流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
编辑活动是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化生产活动,编辑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关。我国编辑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长期隐含在作创作之中,在统一字符号、促进化交流、保存历史资料、促进化和科学知识传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化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与世界上各种历史化比较,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受此熏陶,表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学。道学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明的发展进程。但是,在长期的君主独裁统治中,它逐渐含垢蒙尘,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导致了中国经济化的衰败和科技的落后。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学派的文化认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学中国学派与法,美学派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东西异质化的比较研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从中国学派产生的历史,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以及它的学术实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学派自觉的化认同的比较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二者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理论特色,但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东西。  相似文献   

8.
在中日化交流史上,中国典籍大量流入日本,一方面,对中国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中国学发生历史性嬗变的时代,中国学代表性样式由传统诗转向了大众通俗学,本分析了化转型期异质化对传统化的冲击,对学的影响和元代人心灵的调整,从社会结构论的角度具体描述了社会化转型期间经济、政治、化的变化对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家化哲学是儒家学从哲学视域表达和阐发化问题的思想体系。本认为,儒家化哲学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礼崩乐坏”的历史化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轴心期”中国“哲学的突破”是其产生的哲学认识前提,化的范畴化和“天人合一”与“中庸”化方法论的提出则是其诞生的基本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学便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化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文旅游资源多为儒道佛思想文化载体。中国旅游文化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首次提出了用以考察文化本质的群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两个概念.认定两千年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儒家学说属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属个性文化.在近二百年受到疑惑、批判、冷落的儒家学说,此前有过两千年被尊重和信奉的历史.当代西方学者看重道家,是因为西方一贯的个性文化与道家吻合;而且资本社会人的异化严重,欲以道家思想济其穷.儒家学说与唯物史观有相通之处.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理当重新重视、继承儒家,亦可吸收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4.
儒道精神的入世和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成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完善了中国人的艺术生命。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背负着儒道两家的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承载着圣贤哲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儒释道精神的杂糅汇合构成了我们复杂的民族性格。作为一个中国人,《沉沦》主人公“他”也无法摆脱儒释道精神的束缚。“五四”历史转折时期,“他”在日本受到黑暗现实的压迫,支撑其文化心理结构的儒释道精神全面崩溃,只能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与文化如同鱼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的儒、道、释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在山水、石、建筑、花木四大造园要素中得以空间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道释文化直接影响了苏州园林文化的生成,同时对苏州园林设计手法、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完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儒道释文化对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本文从儒道释文化入手,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对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探寻隐于苏州园林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儒、道、佛三家思想深深融入中日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伴随其文化思想道德内涵流入日本,中日民族传统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中国固守传统文化思想特质,而日本对异质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容性。  相似文献   

19.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生命后期的精神危机和思想激变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儒道墨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激变的时期,儒道墨学说成为其终极精神追求的“活命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