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23年新高考语文默写范围调整后,王维的《山居秋暝》依然在列。由此诗联想到王维其他作品,发现王维诗中不时会出现“空”字,这些“空”,有人与自然之“空”,人与人之“空”,亦有其人本身之“空”。  相似文献   

2.
通过着眼于唐代制度中的刑法、职官、休假、考课等制度,对存在于王维生平中因“黄狮子案”之被定性,王维因唐玄宗大赦天下是否可享受“转勋”的晋级待遇,以及唐代的休假制是否可使王维“亦官亦隐”等问题,均进行了翔实具体之考察,不仅纠正了存在于王维生平研究中的有关错误,而且也使王维的生平事迹得以更为清晰之展现。  相似文献   

3.
《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一句,《教参》在译文中将“哀”对译为“哀怜”。笔者认为不妥,“哀”在这里当释为“爱”,即“疼爱”之意。理由如下:一、从触龙和赵太后对话的文意来看,他们原为争男女之爱而引出对长安君和燕后的爱的比较。触龙打开进谏大门的一段话可分为三层来理解:1.提出爱子的原则——计深远;2.从送燕后出嫁事说明太后对燕后的爱之深;3.从嫁后的祝祷赞扬太后爱燕后符合“计深远”的爱子原则。其中写送嫁时的情景很感动人。因“亦哀之矣”之前有“泣”,“悲”两  相似文献   

4.
张炳尉 《文教资料》2005,(31):136-138
两《唐书·王维传》与《韦斌碑》实可互补,并不矛盾,它们一起道出了王维陷贼的实情。安禄山“素知其才”针对的是王维的音乐才能。“秽溺不离者十月”中的“十月”当为“十日”之误。王维先被宥罪又被授官,两者当非一事。  相似文献   

5.
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居在王维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王维的隐居实况,历来众说纷纭。其实,王维一生共隐居四次:首隐在开元四年的终南山,嵩山之隐为其第二次,第三次系丁母忧而再隐终南山,晚年则辞职归隐于终南,即其一生一隐嵩山、三隐终南。传统的淇上之隐与开元末之弃官归隐二说,均属子虚乌有,且王维一生也从不曾“亦官亦隐”过。  相似文献   

6.
王维与佛教     
王维(701~761)是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其艺术成就生前死后都有很高的声誉,绘画艺术独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终身学佛奉佛,诗画艺术成就与其较高的佛学修证是难分难解的。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  相似文献   

7.
关于苏轼之妹苏小妹的故事很多。有关她的婚姻的故事更多。有说其嫁表兄程之才的,有的说嫁才子程广、名士柳子玉的。其中,以说其嫁着名词人秦少游的为最广,影响亦最大。对此,古今学者多所考证,但结论各不相同。近见《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三年第三期韩振峰文《苏小妹是苏东坡之姊而非妹》,宣称有新发见,说“小妹”即东坡之姐“八娘”,就是说,嫁少游者,八娘也,讹误仅在姐妹之间。韩文所涉及之事实及结论,均有明显讹误,兹就其要者考核如下:  相似文献   

8.
“英雄英雌”是联袂彰显于辛亥革命前夕有关婚恋的新知识谱系的。“志士”唤“女杰”,“英雄”配“英雌”自是荸命需要,亦是情爱妙事,所以激进文人在诗文中勾画出了富有时代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爱情理想:“娶妻当娶苏菲亚,嫁夫当嫁玛志尼。”并且,“英雄英雌”的婚恋意识为其后的中国现代革命所承续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凸现。王维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山水诗中动静相衬而产生意境之美。 在王维前期作品中,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其著称的山水诗中,“静”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老道熟成,炉火纯青。诗中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与“静”,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长时间内被界定为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并被誉为“隐居者的恋歌”,其中认为这是一首充满了消极意识的避世诗歌的也大有人在。在此,笔者将以“空山”为契点,谈谈亦儒亦道亦佛之王维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复杂情怀,  相似文献   

11.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相似文献   

12.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13.
王维是唐代名诗人,同时又是名的画家。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据史书记载,当时他曾有过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称为南宗画派的开山之祖。王维自己有诗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足见王维对绘画的造诣是很深的。因此,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亦即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顾亭林在其《日知录》中曾尖锐地指出:“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英若谢灵运,次则王维.”读之令人振聋发聩.近来细阅王维有关材料,联想顾氏所言,颇有醍醐灌顶之感.惜者顾氏未能详说,故未为后人所关注。本人不揣浅陋,续貂以继前贤,亦许有助于加深对王维的认识.早年的王维,虽也曾有过“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那种时髦的生活,但更多的有积极图进、为国树勋的壮志.如他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诗:“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前老一经.”诗人热情地歌颂了志身报国的勇士,批判了只知“窗前老一经”的文弱书生,充满了投笔从戎的豪气.王维不仅热情激励人们到边塞去投身报国,立功边塞,而且在一些抒情诗里,他也一再抒发类似的感情,如他的《人军行》诗: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是有其独特美学价值的。在对王诗的评价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苏轼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论一出,遂成千载定评。然而,对此命题的内涵,仍有深入探赜的价值与必要的。一般对此理解为画面感强,诗人创造出如画的境界,能唤起读者新鲜而生动的视觉感受。王维身兼诗人和画家,诗中亦有“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句子,这也常被用来佐证“诗中有画”之命题,所以这种理解是合理的,但却停留于表层,并未深入腠  相似文献   

17.
有人为追求新意,提出《列子·天瑞》中的“子列子”中的“列”和“子墨子”中的“墨”都是字,“嫁”是“媵”。通过文献和传统文化的考证,证明此说谬误。“列”当为姓氏,“嫁”有往义。  相似文献   

18.
明嘉靖年间,有一少妇高春芳,丧偶寡居,寂寞空守,欲嫁不能,十分痛苦。乃请一讼师,拟了一诉状:“少妇新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当嫁不当嫁?”县令一看,提笔判曰:“嫁”。这则判词只一个字,实为令人钦佩之至。 瓜田李下妙判嫁@王乙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及其词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易安能书画 李清照《宋史》无传,仅于其父《李格非传》后有一段附载:“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南宋亦未见为其作传记者,然而对李清照的才藻之名,几于众口一  相似文献   

20.
王维这位亦官亦隐的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诗画成就俱高。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无我之境”表现得很充分,其诗意境深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论摩诘诗画之语,常被解作:摩诘诗入画三味,而其画则入诗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