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康德以前的美学思想美学,既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许多方面正在形成。这种两重性可清楚地见于对美的解释中。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对美作了很多非常出色的解释,但要贸然下一个严谨完备普遍适合的定义却很难。古典作家在美的研究方面开创了欧洲文化第一个最持久的,堪称为康德以前的历史时期。他们认为美是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柏拉图一类唯心论者把这种客观的美同精神上的理念世界联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崇高论”探析徐晓庚“崇高论”是康德美学的重镇,这一思想集中在“崇高的分析”里。“崇高的分析”对崇高的美0感心理和崇高观念有着许多科学的探秘,这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不是康德“崇高论”的目的所在,他的目的是通过对“崇高的分析”里的“力的崇...  相似文献   

4.
"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1]149。这是康德对其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虽然它鲜明地指出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亲密关系,然而,其涵义却隐晦含混,几近于同义反复。但至少它隐在地指出了一条理解的线索,即对康德的艺术观的理解,必须首先从其美学思想入手。一、主体性美学与其难题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明显游移于两种不同的立场之间。一方面,在关于美的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的说明中,康德明确肯定了审美的愉快与对象  相似文献   

5.
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应用“反思判断力”去超越美本体从而对本质主义美学进行颠覆,用“先验原理”去为情感寻求必然性从而对心理学美学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又应用知性直观去连接先验反思判断力和经验感性表象以求得对审美的正确解释。先验方法论在美学应用中体现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先验反思和知性直观,是理解康德美学两套话语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主客二分”是传统美学根深蒂固的运思方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下,传统美学试图寻求隐匿于美的现象之后的实体。反思主客二分思维范式,对美的本质的正确回答,应该超越执著于主客二分的本质主义,具有更为开放的理论视野。分析美学放弃了对于“美是什么”问题的理论思辨,却独辟走出美的本质困境的蹊径。  相似文献   

7.
美学范畴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美学同其他科学一样,是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因此,研究和掌握美学范畴不仅对理解什么是美和美感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教育效果也具有实践意义。什么是美学范畴?是关于美的范畴还是关于美感的范畴?在我国美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我们认为,所谓美学范畴,是关于美的范畴,它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中客观事物的审美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 ,美学 (Aesthetica)一词 ,来自古希腊的“Aesthetikos” ,意思是感觉学。 175 0年 ,鲍姆嘉通以“美学”(Aes thetica)为其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命名 ,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功不可没。他填补了唯理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漏洞和缺陷 ,那就是感性世界里的逻辑 ,并把美学推向科学系统的大门。但实际上 ,鲍姆嘉通并没有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当时还只是把美学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分支。真正使美学独立出来 ,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领域 ,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则是康德·咿曼努尔 (Kant,172 4— 180 4) ,而完成这一工作的标志就在于《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出版。该书上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第一节“美的分析”中的第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审美不涉利害” ,这个命题在康德美学体系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因为康德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先验美学的大厦的 ,而它对后世的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故本文以此为论析对象 ,试图对该命题有一个较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古雅”说.是为弥补康德“天才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王国维美学观念从叔本华“美在理念”向康德“美在形式”的回归。古雅是第一形式之美(自然美和审美意象)的艺术表出.属于艺术形式美的范畴.不仅本身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而且只有经过它的作用,才能使第一形式之美得以传达,同时还可使第一形式本不美者转化为艺术美。古雅说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艺术美问题,它基于康德又突破康德,是融合中西美学而富有独创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美”的言说已有千年历史,对此的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却让人倍感沉重的课题。中西美学五彩缤纷的“美是什么”的思考、追问与回答,可分为两种方式:叙述与描述。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由于先在逻辑与提问方式的局限,“美”的言说方式尚不能无限接近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一、用美学来观照和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艺术之美 艺术和美密不可分,艺术之美是美的重要内容。人们谈到艺术必然会联想到美,在人的观念中已形成了关于艺术和美的最为朴素的感觉。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就美学而言,它主要以艺术为研究对象,艺术也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通过研究艺术,我们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审美现象。黑格尔认为:“美学的正名,应该是艺术哲学”。换言之,美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艺术。或者说,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还有,人们也把“艺术”一词理解为“创造新方法或创造性地使用方式方法”。事实是,新方法的创造和方式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既是美的要求,也是美的表现。科学揭示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既有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本身便是美的。一言以蔽之,艺术的标准就是美的本质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见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审美判断力”是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笔者发现,这个构造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后世的“艺术直觉”说有复杂的瓜葛牵连,因而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康德之前没有、康德之后一般也未再沿用的重要概念,弄清它与艺术直觉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把握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美学基本理论上澄清前几年理论界关于艺术直觉的混乱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为美学辩护     
为美学辩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是“美是什么”?因为没有“美”,就没有“美学”。其次是“美学是什么”,它要论证的是一种专门认识(叙述)“美”的科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即使世界上到处都有“美”,但假如不能通过一整套符号、形式和概念把它明确下来,那么人们依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美的或不美的。在这种意义上讲,“美是什么”和“美学是什么”,是为美学辩护  相似文献   

16.
美学释义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是由被誉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年)提出的。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那么研究情感的也应有相应的科学.所以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1750年他正式用“Aesthetica”来称呼他研究感情,即研究“情”的一部专著.Aesthetica源于希腊文aisthetikos(同感性感知有关系),所以我们译为“美学”倒不如译为“感觉学”更准确.但是译为”美学”也有它的道理,因为鲍氏是这样界定“美学”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形及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与美学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讲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各门学科都与美学有关系。例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是个数学问题,但它显示出来的美,至今仍是一个谜;还有宏伟的埃菲尔铁塔,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等建筑,如果离开数学,它们就不会存在。它们所表现出的美是永恒的,使几代人赞叹不已。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在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反映论美学走向终结。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的出路在于类哲学的引导。“美是什么”难以索解,并非因为提问方式有什么问题。“美”这个词可以多义使用。美属于人类精神活动范畴,“美是愉悦”是对美的恰当定位,这一观点曾经长期被指责为唯心主义主观论,是不公正的批评。动物有前美,与人的美相联系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