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们对于自然之美都深有感受。这种美有些方面为自然和自然科学所共有。“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若是自然不美,知识就不值得去求,生活就不值得去过了……” 科学理论的辩护要从它的美学价值上去寻找,科学方法的辩护要借助它的美学价值去获得。所以我们看到指引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美学冲动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你来信问道,什么是美?“四美”有没有共同点?这说明你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做了深入的思考,也说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需要我们懂点美学理论。正因为如此,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出的通知中才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把文明礼貌列为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课要向青少年讲授道德修养和美学知识”(见1981年3月3日《人民日报》)。我对美学研究得不深,仅就个人的理解简复如下。美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有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才能透过复杂的美学现象来概括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承认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第二性的。人们的审美意识是形象思维,它既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又是对事物的外观的欣赏。认识和欣赏是这种思维活动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尽管这种认识具有着欣赏者的强烈的感情活动,有它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美是和谐”,“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按照这些美学观点来审视教育管理。可发现教育管理也具有审美价值。其审美价值在教育管理的产生上表现为发生美;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表现为过程美,又可分为运行美和对象化美;在教育管理的目的上表现为目的美,又可分为效率美和人性美,其中人性美又为表层美(教育)和深层美(受教育)。  相似文献   

4.
美育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的简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美学方面的教育”(《反杜林论》第327页)。人类要按美的法则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感受、理解、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它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解放以来,我国美学界进行过热烈的争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我国当代的美学家吕荧就是主观论派的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  相似文献   

5.
康德前传统美学偏执于美与科学的纠缠,以理解物的方式去理解美,致力于建立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试图通过科学分析,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某物是美或是不美,陷入了对“美是什么”追问的怪圈,美学走进了误区。康德认为“没有关于美的科学”,并勇敢地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提问方式,由对“美是什么”的探索,转到对“审美何以可能”的研究,实现了美学的革命转换,从而创建了一门新的科学:美学。  相似文献   

6.
李平同学: 你在信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什么是美?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只问什么是“美”,而不是问什么是“美的”,这一字之差使你接触到了美学的核心问题。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在美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我们确信,《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论文,尽管文本中并没有罗列什么美学名词,而是以通俗流畅的文字,简洁自如地道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但我们仍然不得不反复地叩问自己:作者要阐明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是在谈残缺美吗?似乎不全是。是谈艺术创作中虚与实的关系吗?也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 引导儿童体验和发现美,什么是美? 在美学中所讨论的“美”,并不只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好看,漂亮。“美“所指的是一种广义的美,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如优美、崇高、悲伤、喜悦.还包括丑和荒诞。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没意思”、“数学不好玩”、“我怕数学”……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不喜欢数学?原因可能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没有把美的因素充分地展示出来,没有通过数学美让幼儿获得愉快的体验。正如美国数学家帕特波所说,“不求助于美学而仅仅在一种逻辑的术语中是不可能理解、喜欢数学活动的。”美对幼儿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的“意象”概念仅局限于文艺理论而没有成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学范畴,古代的“意象”理论虽则解释了诸多文艺问题,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和体系上的不完备。用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界定“意象”概念,研讨其本质特征及生成原因是很必要的,它不仅对完善古代“意象”理论有帮助,而且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有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反映论美学走向终结。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的出路在于类哲学的引导。“美是什么”难以索解,并非因为提问方式有什么问题。“美”这个词可以多义使用。美属于人类精神活动范畴,“美是愉悦”是对美的恰当定位,这一观点曾经长期被指责为唯心主义主观论,是不公正的批评。动物有前美,与人的美相联系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谈“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美学,人们往往望而生畏。到底什么是美学呢?“美学”这个术语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750年,由一个后来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所提出。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当然,人们对美的探讨,历史则要早得多,柏拉图、孔子都曾谈论过美。“美学”一词,希腊文的原意是“感觉学”的意思。但是由于美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对于它的定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如果撇开  相似文献   

13.
评论文艺作品,究竞该用什么观点为好?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应该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而不能用单纯的政治、哲学和道德等观点,否则将会风马牛不相及。 为什么要用美学观点呢?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从分工上讲是属于“美”的范畴的。这一特殊的领域规定了它特殊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伟大命题,并强调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  相似文献   

14.
敢问是创见的蓓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他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过疑问?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你老师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种年纪还没有这种态度,将来就作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徐文霞 《青年教师》2006,(11):27-28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上的一个著名论题。它告诉我们,在欣赏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的特定的距离,既不可亲密无间,也不可拒之千里,否则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课堂提问又称“设疑”,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它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距离美,正是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尝试。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把握好距离美呢?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艺术同美学的关系如何,或者说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什么?对诸如此类美学研究上不容迥避的问题,中外许多哲学家、美学家都作过深入探讨。但由于人们往往把问题悬浮在超时代、超民族的“真空”里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相比较“美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审美”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走出审美迷宫》一书在审美原因的阐释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它撇开了传统的美学问题,从审美意识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人手,把性动力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认为人类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活动都是在性的推动下进行的,而美学研究的目的则是审美对人类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文学及艺术从未远离“美学”及“审美”的话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称为“新审美批评”派的美国学者不断倡导的审美复兴,实质上是对没有在十八世纪得到充分发展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为此,在阐释“体验”、“情感”、“神情涣散”等关键术语时,他们不自觉地深受其中产阶级精英文化的影响。以林赛?沃特斯等为代表的“新审美批评”派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美学思想家意图唤起人们对美再认知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唯一条件”?在逻辑学上,它指的是假言判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分必要条件? 胡裕树同志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只有’和‘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说明如果没有所说的条件,就不可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见修订本第368页)刚出版的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话。可见,这里的“唯一条件”指的是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