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家,在创作后期,她摆脱了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及社会荣誉、头衔、地位等对作家精神的束缚,奉行“匿名”哲学,坚持“局外人”立场。在创作上积极转向大众,关注原始的天然之声;鼓励普通读者介入文学,努力弥合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独特、超前的诗人。在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上 ,在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思想倾向、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她以前的美国女诗人的道路 ,表现出了她的现代主义特征。从分析她的生活方式、爱情诗、宗教诗着手 ,可以阐述出她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划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她的小说《天堂》、《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构建了一个个女儿国,以纯女性的乌托邦与白人男性占中心的文学传统和种族主义社会挑战和抗衡。这些女儿国都有一个核心女性支撑、庇护着女性空间中的每一位成员,抚慰并缓和着她们的苦难。这些女儿国虽然最终解体,但它们的曾经存在极大地震撼了传统的男权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赵方瑜 《海外英语》2013,(3X):201-20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现对她的《又来了,爱情》进行解读,在这部小说中她坚持了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诠释了老年女性为社会所忽视的感情生活。  相似文献   

5.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6.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个性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她忠实地寄托了作者对于中国理想女性的想象:作为长女,她满足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伦理诉求;作为圣女,她满足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关注是独树一帜的,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女性,萧红的人生体验中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性的那份经验,这一性别角色几乎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和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她的绝大部分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角,其创作中流露出自觉的女权意识。她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权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狄金森始终生活在矛盾中。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独身一生。在矛盾之中,她总在为如何既保存自己的真实又适应社会的规定而塑造着自己。  相似文献   

9.
池莉凭着其作品的通俗易懂深得读者的喜爱,而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心中烙下印记,成为大众探讨的一部分。她作品中的女性原型均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于她本人对女性的认识,是现实与自身的一个缩影。然而在她作品中出现的女性也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模型,相反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了社会变化的大潮流中,演绎出不同时期的生活,奏出与时俱进的乐章。  相似文献   

10.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论家和女性主义思想家,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为18世纪欧美女性主义思想的高峰之一。本文简要分析了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关于妇女教育的思想——女性的低劣是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女性应当与男性平等;培养妇女的理性能力是关键所在。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思想已经初步表达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核心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说她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妇女解放运动是五四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一运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女性作家陆续登上文坛,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住。她是一位关注女性问题的作家,作品以婚恋为主题,在意境和语言风格上继承了传统因素,同时在创作技法上也接受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在古典美的氛围中,表现当代问题,是凌叔华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名双性恋作家,她勇敢地充当了开路先锋和破除禁忌者,以双性气质活跃于英国文坛。在个人双性恋体验的基础上,曼斯菲尔德在创作中真实而细腻地记录了女性间的爱恋关系以及父权制婚姻对女性造成的伤害,为女性主义文学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石评梅笔下的弃妇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评梅作为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坛的女作家,与当时的冰心、庐隐、白薇、冯沅君、陆晶清等齐名,但由于自身的爱情悲剧和诸多社会原因,也最终未能出悲剧的人生。本分析了石评梅小说中的弃妇形象以及作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化背景,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及其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女权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拉、彼拉多、康素拉塔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秀拉》、《所罗门之歌》、《乐园》三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主义形象 ,这三位人物展示了托尼·莫里森在不同创作阶段其女权思想的演变过程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在妇女解放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6.
津岛佑子的小说展现了女性平凡而细腻的生活场景,凸显了女性意识的独立。她从一个母性的角度,去解构女性,并伴有明显的幻想性,显示了独特的写作风格。津岛把作品中的女性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以具有知识性、抒情性和幻想性的语言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时从另一个侧面通过男性主人公的特点又展现了其作品中男性的不可信任性,无处不表现出津岛佑子极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娜拉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中的热点人物。然而,中西方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基本是这一人物的现实意义,即把她当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并对此性格内涵作出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本文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易卜生的原创作动机是塑造一个要求独立的妇女形象,而实际创作过程中,这一原动机却更多让位于理想主义的诗意激情,从而塑造出一个带有更多浪漫气息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创作动机和效果间的对立统一,这一形象也成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重载体。  相似文献   

18.
在封建男权文化体系中,李清照的潜意识中开始闪现出"女性精神"觉醒的火花,但由于封建文化(男性话语霸权系统)的超强度包围,李清照只能被迫退回到自我生命抑制的无奈之中。即使因忍受不了这种无奈,而不得不以梦境摹写的方式释放这种无奈,并且决绝地走出误入的再婚婚姻,却仍然走不出女性命运的怪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成因。伍尔夫认识到性别身份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可以质疑和改变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写作应当致力于探索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而不要用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女性。她十分赞赏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所信奉的“双性同体”的性道德观,她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和女性的自我毁灭之间谋得平衡。  相似文献   

20.
季季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文坛上,是最有希望突破女性写作困境的实力派作家。一方面,她以现实参与精神,关注转型时期的台湾社会与人群,借小说笔墨演绎世态人心变迁,见证人性批判的深度。另一方面,她坚持女性本位的写作立场,以温和、迂回的抗衡方式和宽厚的母性色彩,观照台湾女性的当下生存境遇,通过人生的怀疑与疏离、生命的感念与超越、女性的互助与救赎等角度,传达了自己对女性的悲悯情怀和书写理念。季季对女性写作空间的开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