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1年9月21日,中共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以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指针,坚定不移地反对和平演变"为主题的座谈会,被邀参加座谈的专家教授20余人。与会同志围绕如何从思想理论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现将他们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同志来关心、研究、宣传反和平演变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要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文化思想多样化的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强化阵地意识,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中长期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的现实,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这是反对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意识,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正>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我国进行以思想文化渗透为主要手段,实现"和平演变"的战略,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5.
黄炜 《成才之路》2009,(8):32-3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由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青年学生既接受着先进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正受到大量非主流的,甚至是消极文化的侵袭;市场价值导向广泛渗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一些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的下降;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普及,既为广大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不良文化的侵入提供了渠道。  相似文献   

6.
陈云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指导,结合“和平演变”发展的特点,深刻揭示了“和平演变”的本质;他新时期关于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防止和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并与其经济建设思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相辅相成,具体指导了新时期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实践。这一宝贵思想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长期的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1991年9月21日,中共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以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指针,坚定不移地反对和平演变"为主题的座谈会,被邀参加座谈的专家教授20余人。与会同志围绕如何从思想理论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现将他们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同志来关心、研究、宣传反和平演变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在这样国际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马列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曾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一定要坚守马列主义阵地,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坚决抵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险恶用心。对此,“两课”教师身负重任,并要求教师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 如果从反“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一、“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定战略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既定性体现在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既定的实质内容、既定的行动手法上。 从历史背景看,“和平演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较量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20世纪初武装围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20世纪50年代初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军事进攻的受阻,及后来的对中国经济封锁等手段的破产,一方面使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震惊和震怒,另一方面也迫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反对社会主义的对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和平演变”的战略出笼了。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复杂环境和多方面的考验。切实、有效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性的要求;是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现代化建设要求;是总结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结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中国文学翻译史上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发现,一方面勒菲弗尔关于意识形态与翻译关系的理论对诸多的翻译现象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译者作为具体翻译过程的操作者,其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相对开明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科学化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形成了意识形态和科学关系发展史的分水岭,实现了意识形态作为否定性范畴和描述性概念的辩证统一。在提倡和弘扬文化-意识形态的科学批判精神,并贯彻学术争鸣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适度性,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主义精神之间保持“必要和张力”,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指能有效地支持、服务和维护某种权力结构的意义或言说,它具有结构性、权力性、无意识性等三方面特征。意识形态批评是对结构性权力关系及其背后利益的揭露和批判,是对意识形态的常识性和自然性特征进行解码、祛魅与敞明。只要人类社会还结构性地存在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配置或稀缺资源与价值的不合理分配,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问题就永远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15.
将心理学中的气质理论与顾客关系管理中的顾客抱怨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不同气质类型的顾客产生抱怨的可能性不同,抱怨产生后的行为反应不同,问题得到解决后的行为反应也不同。为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帮助企业区别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顾客,更好地进行顾客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16.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它必将经历一个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扬弃与整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不断扬弃与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居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标志其哲学思想诞生的著作不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命名 ,更重要的是 ,在对同时代形形色色意识形态思潮的批判过程中 ,马克思形成并确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 ,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分别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特点及其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虚幻的秘密、马克思的方法论特点、意识形态批判与新世界观的创立等方面 ,对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作了初步辨析  相似文献   

20.
格尔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我们了解意识形态的另一个面向极具启发意义。格尔茨试图在"非价值"的意义上对意识形态做去魅式的处理,因此进入意识形态的结构而非价值领域成为他选择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格尔茨引入意识形态中的符号问题,将意识形态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勾连起来,重点探讨意识形态修辞的"构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