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学校体育》2015,(Z1):87-88
<正>教育家卢棱曾经说过:教育上的秘诀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相互调剂。因此体育课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如何使体育课上的"见习生"真正做到观察、学习并收到实效是广大体育老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体育老师如何根据见习生见习原因对症下药,更是一门需要深入研讨的学问。一般来说,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见习生的安排显得简单而随便,要么让学生回教室或宿舍自习,要么让学生坐在一旁观看学习,不闻不问。一部分见习生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身体运动素质的提高,一直是体育教师探讨的课题。 我市大多数中小学体育课都采用室外上课为主,讲解示范后直接练习,遇上雨天才偶尔上一两节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课,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室内理论与室外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对各个教学内容,首先在室外课进行示范指导练习,而后在室内课加以理论分析再练习。一年后进行测试,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身体运动素质的影响,以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借助哨子的作用,以哨音为第二语言,进行召集队伍,指挥练习,信号联络,教学比赛等。体育课的哨声应体现庄严性、权威性和明确性。如果课堂中运用哨声不当或滥用,反而会淡漠学生对老师哨声的反应,降低哨声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谈谈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整理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有部分体育教师不注意体育课结束部分整理活动的科学性。在结束部分安排一节徒手操,或随便练习一下就下课。他们认为运动量在这部分越小越好。也有些教师在结束部分安排素质练习,使这部分的运动量很大。经过体育课锻炼的学生在结束部分中得不到真正整理和恢复,对下节基础理论课  相似文献   

5.
循环练习法是一种根据练习的具体任务,将若干练习按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安排进行练习,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此练习法在体育课中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它可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深受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正>在体育教学中,每堂课都会有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请假见习。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让他们在一旁见习,但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又会忽略他们,从而大部分见习生因无事可做而在操场一角"海阔天空"地闲聊,从而造成见习生"不见不习"或"见而不习"。这样一来,体育课就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那么体育课上教师应如何合理安排见习生呢?第一,关心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认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各科教学中都有笔记本,唯独体育课设有,体育教师一般也不要求,体育教学只是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练习练习也就行了.可是体育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有  相似文献   

8.
许多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体育课的“放”与“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放”学生自由地打球、打拳、自由地跑步或进行游戏等练习;“收”则是集中进行这些活动。实际上体育课的“放”与“收”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在体育课中有时可将其中一项作为活动的内容,有时则可几项结合进行。这样有“收,,有“放”、有多有少、单项跟多项结合,不仅在课的开始,并且在基本部分和放松活动也应如此。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放”的方法有:1.设点练习。选择学生容易掌握且动作的技术性不很强的若干个练习,设连续方便的地点为“点”,进行练习,不规定练习和轮换顺…  相似文献   

9.
北风  肖央 《体育教学》2001,(4):35-35
循环练习法是一种根据练习的具体任务,将若干练习按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安排进行练习,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此练习法在体育课中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它可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深受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一、循环练习法的特点1)内容安排的多样性。内容的选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体育课中,常常出现一些学生在练习或比赛时往后躲的现象,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现,且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面对学生们的这种现象,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虽感困惑,但责任告诉我更应该好好反思,找出对策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11.
王富兰 《体育教学》2008,(11):67-68
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对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基本任务的同时保证学生运动安全、防止运动意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体育教学中,过小或过大的运动负荷都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则又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身体限度,对学生运动安全则会产生一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马军 《体育师友》2013,(5):49-50
我们都在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可我们只是叹息而没有反思。阳光体育实施以后,体育常规课堂教学思想受到冲击,体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地创新常规课堂,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才能让自己的体育梦想和学生练习欲望一起放飞,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中。  相似文献   

13.
徐锐 《体育师友》2009,32(6):9-10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装病”的学生,尤其是在练习缺乏趣味的冬季长跑和素质练习时,“装病”的学生会超出平时的几倍,这些“装病”的学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失去控制。由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更多地从削权的角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加上体育课上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造成了体育教师权威的不断剥蚀,学生“装病”不上体育课,老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30多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中,可以看到体育课练习密度和强度严重不足的身影。体育课练习密度和强度是在"老问题"和"新现实"背景下提出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公开对学生体质的连续下滑提出警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下位目标是"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主要结合  相似文献   

15.
谈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体育课运动负荷安排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每个体育教师所关切的问题。一、什么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在课上做练习时,负荷量和强度对学生机体作用的大小称为运动负荷。只有适宜的负荷刺激才能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来,中小学的体育课上,屡屡出现学生在水泥地上一遍一遍地、一趟一趟地做“蛙跳”练习的情况。我们体育教师也是为人父母,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在为孩子们叫苦。为了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注意,阻止这种练习方法,我走访调查了山东省20多所中、小学校,其中就有20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不同程度地让学生在水泥地上做过“蛙跳”练习,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之中的不少人认为这种练习方法很好,并表示以后还会继续用下去。随后我又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106名“蛙跳练习”比较多的初一学生,其中有65名学生反映:曾经膝盖疼痛过;…  相似文献   

17.
<正> 上体育课之前,总有一些学生要求见习,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学生有慢性病,不适宜参加某些体育活动。二、学生有运动损伤。三、学生对体育课兴趣淡薄,没病装病。为了减少“见习生”,我认为体育教师应该: 一、要了解家长,了解学生。对有慢性病的学生要特殊对待,和校医共同研究,让他们做一些适宜的体育活动。二、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负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不同性质、难易程度的教材互相搭配起来,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地  相似文献   

18.
常见的组织队形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组织队形是体育教师教学与学生练习时队伍的基本形状。组织队形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根据观摩各类体育公开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体育课中常用的组织队形做了简单的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9.
指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体育教学中采用哪些途径才能使学生尽快地掌握体育技能 ,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探讨的问题 ,它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做到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 ,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身体素质 ,以适应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1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学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明确自己的活动目的 ,是人类活动区别动物本能活动的特点 ,目的决定于方式与方法 ,是人类活动的第一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一定要生动形象地讲解体育课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了解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  相似文献   

20.
苏联基什尼奥夫市34中学体育教师西格维奇介绍了评定体育课运动量的工作经验:在45分钟的体育课中,每隔3分钟测定一次学生的心率,然后把心率值填在一块有坐标图的大黑板上。西格维奇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在采用不同强度练习时控制运动量;第二,可以使学生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自我监督;第三,可以使学生亲眼看见而且相信:不同强度的练习能对肌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他说,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