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倡导“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振兴中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明,但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主张通过发展要商业以富国强兵,但设想通过实行“社会主义”以避免资本主义弊端而后来居上,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虽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但不乏真知灼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于景涛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4):37-39,36
孙中山“集产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本质区别,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不可能产生实际的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但是他的节制资本思想,即避免资本主义残醒的原始积累的思想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建国后,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体现了中山先生的集产社会主义设想,成功地避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后来由于冒进和天灾人祸20年,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根据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即体现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又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沿着非资本主义道路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并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旨归是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这一理论是20世纪初中国人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于景涛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4):37-39,36
孙中山“集产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思想 ,在当时的条件不可能产生实际的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但是他的节制资本思想 ,即避免资本主义残醒的原始积累的思想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建国后 ,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体现了中山先生的集产社会主义设想 ,成功地避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生 ,后来由于冒进和天灾人祸 2 0年 ,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根据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即体现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 ,又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沿着非资本主义道路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站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7.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这是因为,它“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评论显然是不切合孙中山的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设想了两种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情况,但只针对第二种情况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当代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空白。邓小平同志第一次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二次革命”前 ,“五·四”运动后为界 ,从社会实践、思想变化、理论成因、理论内容等方面对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变迁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列宁对马恩的设想有所突破和发展,提出要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经济。斯大林对马恩的设想没有采取科学的态度,认为商品经济是过去的残余,强调计划经济,强调指令性计划,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传统观点,从而形成和确立。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勇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科学地总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孙中山在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即创造“多数人的富”;二、在政治上,孙中山追求“全民政治”,主张“以俄为师”、“人民独裁”;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是资产阶级代表,但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不断进步,跨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以“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四、孙中山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民生主义的理想,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几经摸索,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善于望远登高,他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是前无古人的。其现实依据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是“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实行社会计划调节,无商品、无货币社会”,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将按低级、高级两个阶段发展”。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注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不可能丢掉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在国体上仍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上仍将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仍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与共产主义同义语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率先接触、学习、宣传、提倡社会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正是他接触西方社会、研读社会主义之后所得出的改造中国的方案。探讨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这一问题,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认识革命先驱为推动革命的探索与奋斗.从而认识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  相似文献   

15.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背景下 ,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的特点特别是俄国社会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理论成果。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与这一设想并非完全一致 ,但是这一思想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成为现实的客观基础与理论依据,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纲领。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经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在获得现代化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情况下,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科学分析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局势,准确把握和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中国这样…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游历欧美大陆之后,才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梁、孙二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方面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的“均平”、“大同”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受到形形色色近世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从其内容本身来考察,梁、孙二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和层面性,即均是“大同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一结合,这是二者之共性;而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分歧,即在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是避免一切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则是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真心诚意地在中国呼唤社会主义,却又极力预防社会主义革命;他在中国极力筹谋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却又设身处地设计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他真心同情劳工阶级,又反对无产阶级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他高度评价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人类的贡献,却又明确反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极力反对用阶级斗争的手段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深入分析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矛盾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孙中山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