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暨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该篇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此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如是,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此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嗣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这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丧母后被接进贾府是将其作为陌生人看待的.她不仅不熟悉贾府的环境,亦不认识阖府所有亲眷.凭林黛玉母女同贾府的至亲关系应是府中的常客.故而,对林黛玉详尽介绍人物身份等做法有瞒蔽读者之嫌,不合事体情理.然而又不能对此举轻易作舛误或败笔论,应是大有深意存焉.仔细想来,红楼梦>是社会人生之梦,它是由诸多短梦小梦联缀而成的.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叙写犹如记述一场小梦,这充分显示出宏著的梦幻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5.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我们通过黛玉的眼睛,看到了贾府华丽富贵的程度.但在描写贾政、王夫人内室的那段文字中却连用了三个"半旧".在研读了文本和原著后,对"半旧"一词的理解,我觉得站在儒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分析贾政,即从文化涵养、教子齐家、修身正己、恋旧情结来解读可以更全面更细致地解读"半旧",也更显<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受师生喜爱的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不仅借林黛玉的一双眼睛引出了贾府中的众多人物,而且通过多处环境描写,展现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奢气派.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经典名段中给予王夫人的笔墨并不多,但就是这不多的笔墨中,却分明地活现着一个心理蕴藏异常丰厚的王夫人形象.那么,林黛玉进贾府究竟让王夫人心里起了怎样的波动呢?我们不妨走进原文去品咂品咂.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棒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相似文献   

9.
2009年秋季,河北省高中最后一批融入了新课改的大潮.我们在接受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最终决定试行导学案.<红楼梦>这部作品伟大深邃,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一面袖珍版的"风月宝鉴",如何运用导学案这种方式来提高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典型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本文试图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浅谈试行导学案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红学界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6岁,一是9岁以后,其症结在于林黛玉丧母后是否守制3年。伏涛持守制说。认真考释文本,从贾雨村的言行、林如海的安排,贾府的接迎统观此事,守制是个并未实施的伪命题。此乃林如海丧妻后的最初打算。与之相应的所谓贾雨村当过林黛玉4年老师的断言同样当废。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用饱蘸心血之笔塑造的悲剧典型。林黛玉身在贾府,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贾母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因而不能自觉、及时地把握机遇,争取幸福,只是一味地等待命运的恩赐,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幸福,酿成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3.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有多次有关宝玉和黛玉争吵的描写,较为集中地展示了黛玉的性格个性心态,同时又非常真实地再现了生活细节,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宝黛爱情发展的历程。无疑,这是曹雪芹现实主义创作的大手笔,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智慧性的思考及其作家创作的人性化维度。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重用亲侄女王熙凤管理贾府事务,自己实际上是扮演了贾氏家族掘墓人的角色。她是符合封建传统观念的贤德媳妇和慈爱母亲,但为了“通共一个”的宝玉,她成了整治“妖精”的信佛人,成了大观园“理想国”的毁坏者。假如曹雪芹完成了他的杰作,最有可能对宝黛爱情施以终极打击的应该是这位不言不语、心有主见、关键时刻很会下毒手的封建家长。  相似文献   

16.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三个宝玉: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真假同构的关系。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一形二体、真假同构的关系,三个宝玉之间“真假同构、一形二体”的构造体现了作者的煞费苦心和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视角功能和象征性文化意象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使得小说具有特殊的韵味。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煞费苦心的构造也是作者避祸的特殊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家四个青年男子被父亲教训的场面。"训子"的典型事件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孝慈文化蕴涵。曹雪芹在书中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提出了质疑,既有批判,又有惋惜,还有找寻优于儒家文化的新的理想的迷惘。贾政、贾代儒训子的失败蕴含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对贾珍们有失父范的描写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惋惜;贾宝玉作为自由人性的先声,是作者对人生出路和未来理想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充满迷惘——小说结尾宝玉向父亲拜别,表现了对哺育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眷恋,反应了作者内心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