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主管台湾民政的地方官,理“番”是台湾道台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清前期各任台湾道台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番民”问题,如抚绥“番民”、革除杂派、解决番地流失问题、推进“番民”教育等,这些措施对推进“番民”的汉化进程、缓和汉“番”之间的矛盾、维护台湾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阶级兴起了洋务运动,从事洋务的人即是洋务派,刘铭传则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在中法战争中,他始终领导台湾人民进行抗法保台的斗争,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之心。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台湾为南洋门户,1885年在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抚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制定和推行了“台湾产业近代开发计划”,促使台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从此,台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陈创平 《文教资料》2011,(30):119-120
1885年10月清政府设立台湾省.刘铭传奉诏出任台湾巡抚。作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洋务的优势所在,分析刘铭传在近代的洋务大潮中.在台湾推行影响深远的改革,奠定台湾近代化基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刘铭传与台湾的研究仍然是刘氏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保台和海防建设及抚番与经济开发方面.在研究取向上,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理论性的趋势;在观点和方式方法上,有分析与评论,也有比较和争鸣;注重资料的发掘与使用;选题上,既有长期备受关注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又拓展到思想文化以至精神气质层面.这些都是近年来刘铭传研究上的新进展,也使得刘氏研究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5.
刘铭传(1836—1896),清末淮系名将。1884年6月,奉命督办台湾军务,筹划台湾抗法斗争事宜。1885年10月,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督办台湾事务和台湾省巡抚任内(1885年10月——1891年5月),对如何加强台湾防务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 首先,刘铭传认为:台湾在中国整个海防中的战略地位是“南北洋关键”、“东南七省门户”;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台湾防务。这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刘铭传与台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积极推进各项近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尤其在台北市政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为近代城市的发展树立了楷模并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土地开发中,解决劳动力问题是其首要前提。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的配置,大致以同光时期的“开山抚番”运动为界线,在两个地区、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清前、中期以大陆移民填充台湾西部平原,一是清后期将台湾西部海岸的多余人口分配到以台东地区为代表的广大米开发地带。然而清政府在各种固素的干扰下,对这项_T-作时而表现出积极主动,时而表现出消极保守;而且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的调节并不平衡,导致乾隆以后台湾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问题逐渐尖锐化。根据清代台湾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康(熙)雍(正)时期、乾隆至同治时期、同(治)光(绪)时期。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时期台湾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大力发展文治教育,招抚高山族居民,兴建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番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学堂,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台湾特色的教育系统。通过刘铭传的教育改革,台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近代化事业迅速发展,民族关系得到缓和。刘铭传在台湾教育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是卓著的,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整个教育思想发展史中也是有重要地位的,应该得到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刘铭传在台湾建设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推行的多项政策都极富特色和创新性,超过了同期大陆的洋务运动。文章试对刘铭传在台湾开发建设中重视商务、独创邮电、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利用侨资、建设台湾近代交通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考察了刘铭传在台湾进行教育实践的大气候和小环境并把他在台湾的教育实践归纳为继续维护科举取士制度,创办西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和对高山族人推行“汉化教育”三个方面。刘铭传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台湾近代化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文献研究,分析台湾原住民文化传承中的政府行为。既发现当地政府持续性保护与活化原住民文化,营销凝练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原生态文化,孵化原住民文化产业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由于台湾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至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方式、政府行为的过度化等造成的原住民的弱势感和边缘感、文化自决权被忽视、民族认同符号呈现同质化等问题。建议政府在原住民文化传承中,应尊重与保障原住民文化权利,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避免文化一体化,应还民俗于民间。  相似文献   

12.
台湾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也是原住民族群文化日益衰落的过程。原住民族群文化的黄昏处境引起了原住民知识分子的高度警觉。为拯救濒临消亡的族群文化,不断成长中的原住民文学自觉地进行抗争,在文学场域中坚守族群文化的主体地位,找寻和重构失落的族群文化。  相似文献   

13.
台湾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也是原住民族群文化日益衰落的过程。原住民族群文化的黄昏处境引起了原住民知识分子的高度警觉。为拯救濒临消亡的族群文化,不断成长中的原住民文学自觉地进行抗争。在文学场域中坚守族群文化的主体地位,找寻和重构失落的族群文化。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台湾危机”是中美两国在朝鲜停战后围绕问题的初次交锋。在这次危机中,中美双方围绕一个中国的原则展开了激烈斗争。中国政府决定炮击金门,是为了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在全世界面前突出台湾问题,表明中国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立场;而美国政府给自己的脖颈上套绞索,则是其推行“划峡而治”、“两个中国”政策的必然;作为这场危机的结局而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则成为中国政府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另一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使得利益集团在外交决策领域的作用日趋重要.与台湾利益有关的集团也通过各种活动对美对台政策施加影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突出表现在高等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多和高校录取率的不断提升。但台湾地区人口出生率却持续走低,大学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有限的教育资源受到稀释。与此同时,来自其他地区的教育服务也不断提出挑战。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冲击下,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以高校评鉴为基础,旨在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大学"退场机制"。目前,江苏省正处在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关键时期,从高校数量、生源情况与教育经费保障等方面来看,与台湾地区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因此,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过程及后续的政策措施对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高教强省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有关台湾的空间想象非常少。在台湾的叙述方面形成了"宝岛"与"魔窟"的并置,让大陆读者形成了对台湾的最初想象。文学中的台湾想象增强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认同感,减弱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18.
美对台军售的背后固然有美国"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意图和经济利益的考量,但也与台湾当局从事"以武拒统""以武谋独"的分裂活动分不开,特别是台湾当局对美国的游说活动在美对台军售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进党当局执政7年多来不"拼经济"反"拼军事",从改造军队抓兵权、对外军事关系联盟化、大批军购扩武库三个维度加强军事实力,与"台独"分裂活动遥相呼应.台湾民进党当局不顾一切"拼军事"是与祖国大陆武力对决的姿态,表明其"台独"意志在增强,"台独"的危险性在上升.  相似文献   

20.
台湾社会意识包括中国意识、台湾意识、疏离意识三个层次,与此相适应,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既盼望祖国统一、又希望维持现状是台湾人民的普遍心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既符合台湾人民统一的愿望,又符合台湾人民维持现状的要求,是易于被台湾人民所接受的最佳统一方案。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台湾人民必将了解和接受“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