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读题八辩     
一、辨原题小学语文中的不少文章,有的是名著的节选,有的是改写缩写。《草》节选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这是白居易应考时的习作,指定、限定的诗题叫“赋得”。作者想借春天的草景来表达送友人的离情别绪。造作教材后,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摘录了前四句,诗题改成了“草”。这样一改更突出了野草枯后复荣,竞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清代作家纪晓岚的《唐打措》原是文言文,后经吴祖湘翻译改写成《唐打虎》,虽是一字之改,但突出了唐打虎一家的高强本领。读题时要善于把修改后的题目与原题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和编者的用意,这对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很有启发二、辨体裁小学语文的体裁多种多样,从  相似文献   

2.
《草》是唐代人白居易的作品。原诗共8行4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一送别》,在这首诗中作者借野草来抒发和朋友离别时的心思和情绪。小学语文第三册只摘录了这首诗的前4行2句作课文,并另加题目《草》。就课文所选内容而言,应该把赞颂野草的顽强生命力作为教学重点,可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揭示题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揭题。首先出示草原挂图,经过观察使学生对大草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板书课题体》,进而使学生认识这首诗所描写的“草”不是路边或花坛中的小草,而是莽莽原野上丛生的草,从而领会“原上…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第二十三课《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的前四行。这样摘选.是因为这四行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5.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相似文献   

6.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题目是《赋得暮雨送李胄》。何谓“赋得”?《辞源》的解释是:“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各种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韵或八韵,称为试帖,题目用‘赋得’。唐以前如梁元帝有《赋得涉江采芙蓉》诗,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六有《赋得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三册选入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翻阅手头所有古诗读本,“离离”二字都注释为“繁茂”或“分披繁茂”。《辞海》对“离离”二字所作注释有三:①繁茂貌;②懒散疲沓貌;③忧伤貌。在“忧伤貌”条下附有“王逸注:‘离离,剥裂貌,韩愈诗《秋怀》‘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  相似文献   

8.
横列一、清朝皇室的姓氏二、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春风吹又生”的上一句三、《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中的人物,曾智斗四十大盗四、一种国际流行的扑克牌玩法,英文名字是Bridge五、战国时期的赵国大臣,成语“完璧归赵”与他有关  相似文献   

9.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的内容、风格。客观而言,应试诗受到《文选》的影响明显大于试赋,但《文选》对试赋影响的层面又是应试诗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宋朝诗人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回答1~2题:1.这首诗的一二句主要说明了A.认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认识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C.人们的立场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D.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2.这首诗的三四句揭示了事物之间A.现象与本质的联系B.整体与部分的联系C.偶然联系D.因果联系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此回答3~4题:3.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  相似文献   

11.
之一地理书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抚顺,产铁最多的地方是辽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称为“铁都”。某次考试,试卷上: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考完还纳闷: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之二小学,一同学背诗,前面三句背得结结巴巴,最后一句却冲口而出:“一行白鹭上西天。”全班晕!之三一次语文考试,诗句填空是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中的一句“(),不知转入此中来”。正解应是“常恨春归无觅处”,我前排一个同学愣是填了“常恨村姑无觅处”。之四某次考试填诗词下句。上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个…  相似文献   

12.
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 《原上草》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共八句,这里节选四句。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精神,激励人们要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历来得到人们的称赞,是千古名句。〔注释〕 ①离离:长而下垂的样子。 ②枯荣:枯萎茂盛。〔诗意」 野草茂盛,长满了整个原野,它们每年都要枯萎一次,茂盛一次。冬天草枯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们的叶茎烧掉,但却烧不尽它们埋在泥土里的根。到了来年春天,春风一吹,它们又破土而出,长满原野,…  相似文献   

13.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2,(11):56-57
这首诗被“腰斩”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只剩下前四句,基本上就是一则“看图说话”的材料了,根本看不出是一首送别诗。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李唐王朝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即便是少年,也带有时代的忧郁,所以他的送别诗不会写得像李白那样昂扬,反而充满了凄婉的神情。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1”的第一题,此题中有四句纯拼音的句子。在四句中,“liǎ”(俩)用了两次,且都用在“rén”(人)前。我认为这里用“liǎ”不妥。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liǎ”的用法:词典上它虽有“两个”的意思,但这时  相似文献   

15.
乔玲 《福建教育》2009,(11):61-61
这次学校抽考,二年级语文试卷不难,可有一道题全班没几个学生做对。题目是“《游子吟》中最出名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基础训练六》的习作题是:写一件自己做过的或听到、看到的事。像《踢“鬼”的故事》那样,要写明人物、时间、地点,把事情发生的经过写清楚。题目的第一句规定了习作的内容,第二句提示了表达方法。这次习作训练是由写“一段话”向写“一件事”过渡。与前几次作文练习相比,要求高了,难度也大了。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次要求学生独立选材,确定作文内容;表达方面要具备记事文章四要素,事情  相似文献   

17.
《小儿垂钓》(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30课)的作者胡令能,是生活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的诗人。他曾一度“隐居圃田”,熟悉农村生活。《小儿垂钓》就是一首描绘农村儿童生活的小诗。《小儿垂钓》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两句紧扣诗题,交代了人物与环境:小河如带,绿草如茵,一个“蓬头稚子”正在岸边聚精会神地“学垂纶”。“蓬头”,源于《诗·卫风·伯兮》中的“首如飞莲”。莲是蓬草,这种草干枯后根部断开,遇风旋转。“蓬头”,是说他的头发未加修饰,散乱、蓬松,状如蓬草。诗人抓住这么一个特征,就把钓鱼孩子的质朴形象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这个农村孩子的钓鱼技术并非十分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后所作学术报告的节选部分,学术报告的原题是《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靳家彦老师“同意广西教育杂志社对此文全权处理”,本刊为所节选的部分加上了《漫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立体》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9.
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选了郭沫若一首脍炙人口的新诗《天上的街市》。该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最初以总题《诗五首》(另四首是《南风》、《白云》、《新月》、《雨后》)发表在1922年3月《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后收入《星空集》。不过当初的诗题是《天上的市街》,有人据此认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题目是“沿袭了几十年”的“明显的错误”,其实不然。把《天上的市街》改为《天上的街市》不是“沿袭了几十年”的“明显的错误”,而编书者在征得郭沫若本人同意后修改而来。据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回忆说,在五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20.
自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首要步骤。那么,自读课文应该抓住哪些环节进行思考呢? 一、要留意文章的“眼睛”——课文的题目一般文章题目都具有“四限”作用,即限体裁,限材料,限主旨,限方法。因此,通过对题目的审阅,就可据题辨体,据题定材,据题明旨,据题知法。题目给人以第一印象,故析文一定要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