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使电视新闻报道不得不转变传统的发展策略和方向,以新媒体为基石,创新出全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以此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巩固传统媒体的媒介地位,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涵,探析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提出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于珂悦 《新闻世界》2013,(8):140-141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威胁。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具有更明显的时效性和灵活性,但传统媒体,如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地位在短时期内也难以撼动。在这种形势下,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合作进行联动报道就彰显出优势。  相似文献   

3.
谌利 《新闻传播》2013,(5):136+139
作为新闻资源,突发事件的冲突性和影响力使其极具报道价值,它的突然性以及不可预料性使突发事件报道成为对新闻媒体的一个考验。当前,新媒体正飞速崛起,它们时效性强、信息来源广、传播扩散力量强,是目前最好的互动平台,而传统媒体因为其资源优势和载体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深度报道优势,因此突发事件报道正逐步走向媒介联动报道方向,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快速反应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的最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突发性事件的传播特点切入,结合实际分析在突发事件中媒介联动的应对措施,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刘曲  张均  余晶 《新闻前哨》2014,(2):79-80
微博的产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革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十八大报道中微博与传统媒体如何双向互动,探讨传统媒体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传播策略和传播手段,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您如何看待和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策划? 周跃敏:策划是一个老话题,在业内有争议,有人提出质疑.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丰富性等方面受到很大冲击,这就需要进行一定变革来强化优势,弥补弱势.我们认为,策划对于传统媒体创新报道形式、提高报道质量非常重要,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有力手段.没有策划,就无法办一份高质量的报纸,离开策划,就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王强 《采.写.编》2021,(3):105-106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冲击,为推动传统媒体的与时俱进发展,还需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提升发展效率.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也给新闻摄影的相关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人们更加习惯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阅读和了解知识内容,还会通过搜索新闻图片、网络信息资源等方式,让新闻图片的来源变得多元化和更加快捷.要想推动摄影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提升对摄影工作创新的意识,加强摄影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媒体对于摄影的有利作用和优势,促进摄影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升摄影工作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如何能够有效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进而使时政新闻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这是当前传统媒体时政报道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相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维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传统媒体从业者需要综合考量传播的发展趋势,创新思维路径.相较于与新媒体采取对抗的态度,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发展融媒体,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对广播媒体而言,融媒体让广播新闻迈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而迅速发展,在这样强大的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必须达到与时代传播相一致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不变的地位.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取得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传统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萍 《新闻前哨》2014,(3):29-31
在新媒体横行天下、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从新闻时效性、报道方式,还是与读者的多元互动方面,传统媒体都远远滞后于新媒体。然而,在进行深度报道时,传统媒体凭借其专业的新闻调研和深度分析,始终拥有新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更加需要培养专家型记者,倡导研究性报道。  相似文献   

11.
重大主题报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具有社会动员和主动协同的功能,可以提高宣传影响力和助力社会治理。融媒体时代下,重大主题报道有必要加强媒体联动,充分发挥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优势,使重大主题报道“更鲜、更活”。本文主要介绍重大主题报道和融媒体时代下媒体联动报道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新闻报道实践提出重大主题报道中媒体联动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此次昆山事件中,最早发布信息的几乎全都来自新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故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注意到全媒体的联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媒介不断增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需要创新和改进的地方.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方式已产生了许多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对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而言,需要基于新媒体技术不断进行创新,使新闻编辑工作符合新时代发展,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工作现状,提高新闻整体质量.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进行探讨,以期有效提高新闻编辑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的出现,无形之中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固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融媒体在发展的同时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促进两种类型媒体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传媒永远的主旋律。那么,在当今新闻信息“爆炸”、新闻载体极大丰富和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前,晚报如何创新才能抢占新闻制高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呈现给受众一个客观真实的事实原貌,新闻媒体通过多样的社会活动、强化言论报道、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互动,不断创新新闻宣传形式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使主旋律的报道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黄虹宁 《视听》2024,(3):131-134
主流媒体作为融合报道的主体,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开展的《大道同行丝路共鸣》特别报道,综合采用报纸、图文、短视频、H5、VR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的融合报道方式,创新融合传播,增强互动体验,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覆盖面。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开展国际重大主题报道时,主流媒体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智媒体等不同媒体形式的特点,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覆盖面,提升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读者的互动感、体验感和情感共鸣,推动国际重大主题报道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形我国不断加大对传统媒体改革的倡导,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优势助力下获得更好发展,并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观众信任,特别是民生节目为群众提供了更可靠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但是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结构,新媒体的信息获取更便捷、更及时,使电视民生节目难以满足群众的信息获取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传统媒体需要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加强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创新,提升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电视民生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当前民生新闻编辑现状,并探究融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持续扩大媒体综合影响力是传统媒体关注的重要课题。2017年两会期间,深圳广电集团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将两会报道这个"例牌菜"做出了新滋味。创新报道方式,多平台联动,深化融媒体报道,扩大传播效果,打了一场漂亮的新闻报道战役。为传统媒体重大事件性报道树立了成功的案例,既发挥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又综合各新媒体平台力量,把握主旋律,实现了融合创新突破。在这场新闻战役中,深圳广电集团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报道成绩。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纷纷开设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报道是许多客户端报道的重要内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手段与效果。但由于脱胎于传统媒体,依然带有许多问题,如何破解其中的困局,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需要,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必须加快转型与创新,特别是着眼于满足受众需要,积极探索科学化和改革性的转型与创新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本文从受众需求角度分析了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问题,从受众需求对传统媒体转型和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受众需求视域下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转型与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