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数据以何种形式介入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行为实践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亟需解决的理论创新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教育质量保障是高职院校治理的内在要求,大数据技术对于推进治理主体内外部信息共享、诉求表达、自主治理具有先天优势。高职专业教学诊改是大数据技术赋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教育质量的主体,其质量角色定位及作用发挥对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质量角色认识仅局限于把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院校的"产品"来对待,从而导致在构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上出现偏差。事实上,学生在教育质量生成中扮演着消费者、参与者、承载者三重角色。基于学生的三重质量角色,高职院校应转变质量诊改工作理念,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关注焦点;突出学生学习性投入和学习体验,优化诊改质量指标;注重持续改进,把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诊改的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校质量共治。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使命重大。教学诊改的根本旨意在于落实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责任,因此教学诊改中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必须在场,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师生缺席教学诊改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既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职教育质量保证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也与教学诊改制度研究与设计中对职业教育治理误读、科学主义导向的运行机制等有关。坚持教学诊改的育人属性,澄清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和责任,优化制度设计,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手段,能够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的"人"从缺席走向在场。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自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试点引领带动,逐步形成了国家、省两级试点工作格局,诊改工作实践探索成效已经显现。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尚需学校进一步发挥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建立学校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促进"五主体"持续发展的校级标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制度体系,建立支撑学校诊改运行的信息化平台,建立适应学校发展实际的诊改运行机制,构建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5.
教学诊改是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实行的一种以强化主体责任、提高信息化程度和教职工质量意识为目标,促使各高职院校立足自身需求,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举措。"8字"质量螺旋自然就是教学诊改落实的重要流程和基本方法,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建立"8字"质量改进螺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切实落实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的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6.
创新发展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学诊改是大数据背景下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教学诊改,必须深刻理解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基本理念:诊改目标的持续改进、诊改动力的内生性、诊改方式的常态化、诊改程序的透明化、诊改结果的多样化。同时要从优化状态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采集与整合专业队伍、健全数据采集与使用机制保障等方面协调展开,进而推进高职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诊改"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职院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推开,而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则从2016年4月起开始试点。如今,全国范围的"诊改"工作已由国家层面的试点,逐步向省级试点和全员参与、全面覆盖推进,最终将利用3年时间完成"诊改"巡回,以引导职业院校学会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部启动了职业院校诊改制度建设。调查显示,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省两级诊改专委会有效推进和指导院校诊改工作,高职院校虽然在质量自我保证、治理能力提升、校本特色两链打造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进展不平衡、内生动力不足、信息化水平待提高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案例经验推广、校本特色质保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深入推进高职院校诊改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诊改已成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关于诊改工作的五大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8"字形螺旋诊改工作保证和常态化诊改工作管控机制,建立了专业诊改的质量管理与保证PDCA循环运行机制,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学校发展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已成为事关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如何有效开展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优质校建设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诊改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教学诊改中,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层为突破口,在建立课程层自我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深入课程过程管理,打开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的"灰箱",实现课程质量管理螺旋式提升。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启动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推动学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常态化自主保证机制,为高职院校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改"大背景下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强化,通过吸纳、融合"诊改"元素,聚焦"三教"改革重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建立教学共同体激发师生参与评教工作,培育质量文化推动评教工作内涵发展,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升学生评教工作实效,构建常态化学生评教新机制,切实担负起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诊改应达到自主性、全覆盖、校本化、常态化、智能化和上升性的状态。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建设”思维与“诊改”思维拉扯的认识困境、目标确认与传递弱化的起点困境、标准关联性与可测性偏离的标尺困境、质量改进螺旋形似神非的运行困境、激励机制与质量文化乏力的引擎困境、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与智能化水平滞后的支撑困境。为突破现实困境,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系统学习培训,牢固树立诊改思维,建立目标标准确认和传导机制,科学打造两链体系,完善螺旋诊改运行机制,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诊改,培育需求导向的自主质量文化,建立关联性考核激励机制,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外部有需求、内部有需要,职业教育的管、办、评三方要共同履行教学质量保证的责任;学校应通过树立质量文化,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常态化诊改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来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教学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责任主体,应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诊改体制和机制建设,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与作用,认为其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驱动力与重要保障。对以专业层面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做出了相关思考,提出了升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诊改对象系统的原则、制定特色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目标的原则,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诊改标准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机遇,“互联网+教育”开始引领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潮流。高职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构建适应高职继续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基于此,以高职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互联网+教育”对高职继续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构建适应高职继续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继续教育模式和平台构建,以及高职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的方法。通过构建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高职继续教育体系,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推动高职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为其他类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教育政策体现了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引导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97年探索高职发展,但是缺乏质量保障特色;1998-2002年注重规模发展,紧抓教学质量;2003-2014年进入评估时代,逐步完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2015年至今开启了教学诊改,注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对政策演变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构建内外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符合高职特色的质量保障标准的同时,更需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高职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高专课程诊改与建设,是近两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病理学》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这个时代的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推行课程诊改,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兴教学宗旨,构建围绕学生为出发点而发展开来的新讲堂,实现高职《病理学》教育质量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要学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从增强质量意识入手,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改变依赖外部评估的思维定式,自我保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按建、诊、改、升的顺序,逐步推进诊改工作;加强考核和复核,确保诊改工作的落实。因此,高职院校应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全面探索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工作机制,从而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9.
OBE导向的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切实发挥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质量保证主体作用。针对当前高职教学诊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OBE导向的"3821"教学诊改机制,实现OBE导向的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精准对接,逐层分解、反向支撑的目标和标准链分类分层精准刻画,常态化周期性运行的质量诊改循环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能有效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0.
"二元制"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新模式。高职院校应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探究,推行教学资源云端化、师生交流平台化、教学模式远近程混合化和教学质量诊改信息化,实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