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论力学研究三大部分内容: 静力学——研究物体平衡的一般规律。 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而不涉及产生运动的原因。 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和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的关系。 现就第三部分动力学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动力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它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例如各种机器、机构、结构等的设计,航空和航天技术等,都要用到动力学知识。动力学研究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静止与平衡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物理概念。静止和运动是人们对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而言的,而平衡和不平衡是人们对物体受力情况进行的分析而言的。静止和运动是运动学中的基本概念,而平衡和不平衡是动力学(这里把静力学看作动力学的特殊情况,所说的动力学包括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所以静止比较强调其运动学特征,而平衡则着眼于其动力学特征。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以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为依据的,而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3.
1 静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平衡的一般规律,这部分基本内容分三个基本问题:(1) 物体的受力分析;(2) 力系的简化;(3) 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作为静力学基本理论的应用这部分最后讨论了平面桁架、摩擦、重心三个专门问题。 1.1 物体的受力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隔离体解题法(简称隔离法),可以运用于求解动力学问题,也常用来处理静力学问题,应用范围很广,差不多所有研究物体客观性质的力学都离不了它。在中学阶段,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他们掌握隔离法的技巧。一、隔离法和它的理论基础所谓隔离法,就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把需要研究的那部分物体想象地从与之联系着的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方法。被单独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那个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一般就叫做隔离体。  相似文献   

5.
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物体的运动,而物体的运动情况是由它的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决定的.因此,研究物体的运动离不开两个分析:分析受力和分析运动情况.进行这两个分析时,总离不开研究过程.因而研究物理问题时,要重视分析过程,并从中寻找关键状态,进而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求解.  相似文献   

6.
受力分析不仅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平衡的前提,亦是检查我们对力学基本概念及公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就静力学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个人的认识。知识是先导学习受力分析或作受力图必须以一些基础知识作先导。静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公理、约束等知识是静力学受力分析的基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对学好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极为重要。首先要掌握好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它不单阐明了力是什么,也表明了力和物体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力”是“相互”的,所以物体之间的…  相似文献   

7.
受力分析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是历年高考中物理学科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动力学中,运动物体由于其位置、运动情况等的变化,其受力情况有的会发生变化,使得其受力情况比静力学中的更具复杂性·因此,在对运动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特别注意物体受力情况的变化·一、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可引起其受力情况变化例1如图1所示,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由伸长到O点并系住物体m,现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物体一直可以运动到B点,如果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恒定,则物体从A到O将怎样运动…  相似文献   

8.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学习静力学和动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需要弄清物体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静止时,还需要分清物体是否有运动趋势。在此基础才可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所以,学生通常难以分析把握物体所受的力。为提高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文章结合例题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动力学问题的解题中有两个基本的分析,一个是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一个是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分析是物体运动情况分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动力学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其所受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若物体受力作用一段时间,则力对时间有积累,即物体受到力的冲量,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则力对空间有积累,即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或其他形式的能发生变化。这部分  相似文献   

11.
1 静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平衡的一般规律,这部分基本内容分三个基本问题:(1)物体的受力分析;(2)力系的简化;(3)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作为静力学基本理论的应用这部分最后讨论了平面桁架、摩擦、重心三个专门问题。1.1 物体的受力分析在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时,首先应该对所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即弄明白物体上受哪些力作用?各作用在什么位置?其方向如何?在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需要把所研究的物体从其相联系的同围物体中“分离”出来,也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统编教材第八册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它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在第九册中相遇问题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相遇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其中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典型例题为主,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学习。  相似文献   

13.
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第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类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本文以典型试题为例,归纳这两类问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第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类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本文以典型试题为例,归纳这两类问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动力学的任务是回答物体做各种不同运动的原因,即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具体说需要处理两类基本问题:第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知道物体的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也就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类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的力.解决动力学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做好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弄清所给…  相似文献   

16.
1 期末复习应用力学课程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工程静力分析 ;第二部分基本构件的弹性静力分析 ;第三部分工程运动分析与动力分析。首先 ,要弄清楚课程三部分内容的关系。第一部分工程静力分析是后两部分的基础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 ,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 ,第三部分则是学习的难点。其次 ,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的特点。我们知道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将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效应 ) ,或使物体发生变形 (变形效应 )。第一部分中我们不考虑受力物体的变形 ,此时只考虑外力 ,因此 ,这一篇的内容都是讨…  相似文献   

17.
1 期末复习应用力学课程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工程静力分析 ;第二部分基本构件的弹性静力分析 ;第三部分工程运动分析与动力分析。首先 ,要弄清楚课程三部分内容的关系。第一部分工程静力分析是后两部分的基础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 ,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 ,第三部分则是学习的难点。其次 ,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的特点。我们知道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将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效应 ) ,或使物体发生变形 (变形效应 )。第一部分中我们不考虑受力物体的变形 ,此时只考虑外力 ,因此这一篇的内容都是讨论…  相似文献   

18.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及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特体的受力状态。求解动力学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已知物体的运动求作用力。2.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的运动。较复杂的动力学问题是这两类问题的交叉,多为已知主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动力学的问题中,除了支承物(路面、地板、滑轮)之外,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关连而运动,这些物体称为“连动体”。连动体运动的情况,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有包括两个物体的,也有包括两个以上物体的;各物体之间有用绳、杆或弹簧等等连接的,也有甲物体直接托负着或推顶着乙物体的,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有完全相同的,也有完全不同的。这表明,同一连动体中各物体,除了具有共性之外,还各有其个性。“隔离法”就是对各物体(称隔离体或单元)分别研究其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方法。它  相似文献   

20.
冯菊明 《中学理科》2007,(12):60-61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热学、电磁学中都有涉及.高考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只有两种情况:已知受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受力.对于在运动中两物体追击问题和一个物体两次不同受力情况,两次不同运动情况以及正交方向上一个物体受力变化的题目仍应予以重视,再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弹簧和实验问题这几年有所侧重,连接体问题亦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